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教师的讲台不该被“承诺书”阴影笼罩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8日18:1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最近安徽某教育集团的一项入职要求引发关注:新教师入职需签署“不考公考编承诺书”,否则将面临处罚或通报。此举被网友调侃为“人才封印术”,更有甚者建议“不如直接在脑门上刻永不跳槽”。玩笑背后,实则涉及法律层面的严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赋予劳动者择业自由权,此类“禁考令”实质是对职业选择权的变相限制,已涉嫌违法。

民办学校担忧教师“骑驴找马”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其管理逻辑值得商榷。留住人才的核心在于提升岗位吸引力,而非通过强制手段束缚人身自由。现实中,部分学校采取电话视频“考试点名”、处罚通报等方式严防死守,表面上是维护师资稳定,实则反映出对教师缺乏基本信任,将其视为“临时雇员”而非事业伙伴。在这种环境下,教师难免产生职业安全感缺失,教学精力恐被“随时准备离职”的焦虑分散。

民办教育要破解人才流动困境,需从“堵”转向“疏”。与其依赖“土味管理”,不如着力构建良性发展生态:打通职称晋升通道、优化薪资待遇体系、完善职业培训机制,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职业发展的“奔头”,远比十份承诺书更具凝聚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如同江河换水,公办与民办之间的人才互通,既能激发教学创新活力,也能倒逼行业聚焦质量竞争,强行遏制流动只会导致“一潭死水”。

相关部门需警惕此类“土政策”的潜在风险:看似企业内部管理行为,实则触碰法律红线。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若引发劳动争议,涉事学校很可能面临法律追责。治理此类问题,不能仅等事后处置,更需提前介入规范管理逻辑——教育事业的根基在于人心凝聚,教师的讲台不该被“承诺书”阴影笼罩。

唯有尊重人才流动规律,用发展红利替代制度枷锁,才能让民办教育真正成为教师施展才华的沃土,而非束缚职业发展的“围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甜(武汉经开区薛峰幼儿园)

责编:林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