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央视镜头再次聚焦“两坝一峡”。这条串联葛洲坝、三峡大坝与西陵峡的水路,正以沉浸式旅游撬动文旅消费新蓝海。当游客不再满足于“观景”而追求“入戏”,当情绪价值成为刚需,宜昌的峡江画卷恰逢其时地铺展在时代转折处。
游客不再为千篇一律的“想你的风”路牌驻足,文旅竞争早已进入“心价比”时代,谁能提供情绪价值,谁就能占领发展高地。宜昌“两坝一峡”能火出圈,全靠把民生大工程,变成了能装满人情味、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打卡地”。当游轮穿过葛洲坝船闸,游客体验的不仅是“水涨船高”的物理奇观,更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史诗感;当《盛世峡江》实景演出在山水间铺陈,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土家婚嫁的民俗展演,更是千年文脉的当代呼吸。这种转化以文化为魂,让屈原的楚辞、昭君的琵琶在数字化复原中“活”过来;以技术为翼,用AR重现三国古战场、用VR让游客“飞越”西陵峡;以分众为尺,为亲子家庭设计“鲟侠船长”探险剧本,为银发族定制“大国重器”研学路线,让不同人群都能找到情感入口。
沉浸式场景的营造,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再造。在小红书,年轻游客追逐“过闸瞬间”的视觉震撼;在抖音,中年群体传播“夜游西陵峡”的治愈时刻;在银发族的朋友圈,三峡大坝的工程美学引发集体记忆共鸣。这种分层传播需要精准的“场景颗粒度”,船长室变身网红打卡点,甲板化身非遗市集,甚至一碗凉虾都能成为文化载体,当秭归脐橙与屈原文化绑定,当宜昌蜜桔承载乡村振兴故事,食物便超越味觉,成为情感连接的介质。
好的旅游体验,就是让人跳出日常,到陌生的地方,换个活法,重新认识自己。当都市白领在土家吊脚楼学唱南曲,当程序员在船长模拟舱体验掌舵,他们完成的不只是角色扮演,更是对庸常生活的短暂逃离。这种“心理疗愈”效应,在宜昌曹家畈康养小镇尤为显著,温泉水汽氤氲中,游客从“过境客”变为“度假客”,在自然疗愈里重构生命节奏。当两坝一峡的江风拂过游客脸庞,吹动的不仅是发丝,更是对“诗与远方”的想象。这种情感共鸣的构建,需要每个细节都注入人文温度。文旅发展早过了比拼山高水阔的阶段,现在拼的是谁能往游客心窝里递温度。可能是船上服务人员递茶时多说的那句家常,可能是非遗老人现做香囊时飘来的艾草香。当人们开始为这些细节动容,文旅才算真正活了过来,毕竟最好的风景,从来都是让人看见自己。
江河奔涌,时代叩问。当两坝一峡的游轮载着游客穿越时空,宜昌正用工程奇迹与人文温度书写新的答案,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让钢铁大坝流淌出诗意,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完成一场盛大的精神还乡。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启萌(湖北宜昌)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