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新就业形态改变了传统的全职、固定工作模式,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带来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进一步指明了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任务和方向。检察机关作为政治性很强的司法机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撑腰”。
在个案办理中,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回应人民群众期待。检察机关的主责主业是法律监督,履行职责的基本方式是办案,要立足“四大检察”履职推动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国总工会、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的10件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典型案例里,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快递企业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贵州省册亨县检察院通过履职助推外卖员、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的高温天气津贴发放到位。一枝一叶总关情,检察机关牢牢把握监督办案这个关键,从工伤保险、高温天气津贴这些“小切口”着手,推动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更快更好地把检察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在携手同行间,不断扎牢织密劳动者权益保护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其保障工作不是“一家之事”,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善于借力,检察机关依托与法院、劳动监察、信访等部门建立的协作机制,依法提前介入调查,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间因劳动报酬、职业伤害等纠纷提供“一站式”化解服务,携手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共同发力,从“监督一案”到“治理一片”再到“惠及一方”,检察机关强化类案监督,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堵塞漏洞,以案释法宣传帮助群众入脑入心。同时加强与基层群众组织、妇联、工会、人社部门和司法单位等积极配合,不断壮大力量,提供具体而微的服务,诸如昆山市“昆小哥”驿站、“昆小哥”医院落地就是各方齐抓共管的成果展现,让劳动者在“体面劳动”中实现职业追求。
在数字赋能里,助推检察监督质效提升。依托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检察机关实现了从被动等线索到主动找线索的跨越。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指导下级院构建的“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类案监督”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调取相关数据比对,在全省发现相关问题线索324条。深化“数据联动”,打破“信息孤岛”,完成资源整合汇聚。 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创建的“农民工讨薪领域民事支持起诉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与区人力社保局、卫健委、妇联等辖区内众多单位就线索移送深化协作,借助该模型,通过内外协同联动,凝聚矛盾纠纷化解强大合力,共同助力弱势群体合法维权。数字检察为法律监督插上“科技翅膀”,为护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发展大局。检察机关将继续深耕主责主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有所得、劳有所获”贡献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涛(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人民检察院)
责编:闻玉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