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算了!算了!都不容易!”的软萌语音,武汉文创“蒜鸟”火爆出圈,在线上,成为抖音等网络平台顶流,在线下,累计销量突破10万只,成为极具武汉区域特色的文化IP。“蒜鸟”之所以“一鸣惊人”,除了自身乖巧可爱、具象可感的造型,也得益于让人会心一笑的谐音梗、极具劝和特色的武汉方言。
巧用谐音,让方言更平和易懂。2006年,武汉小品《招聘》首登央视春晚舞台,打破了北方小品长期垄断春晚的局面,但觉得观众较难听懂武汉话,临时调整用普通话来演绎,而这也成了武汉文艺创作者的遗憾。和川渝方言同属西南官话的武汉话,如何才能拥有更多受众、得到多数人的喜爱?“蒜鸟”的“横空出世”,让大家找到了传播武汉话的新路径。武汉话“蒜鸟”谐音“算了”,通过相近的音调、语调,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既方便输入,也方便输出,加之软萌可爱的形象,让武汉方言更显活泼可爱。
善用童音,让武汉更温和可亲。武汉话家何祚欢先生评价道“武汉话调子低,回音长,唱戏特别合适”,但对外地朋友来说,武汉话只要节奏突然加快、声音陡然增大,就像两人面对面吵架,给人留下凶巴巴的印象。如何让人更爱听武汉话?童音清脆、纯净,带有稚嫩感,“凶巴巴”的武汉话和稚嫩的童音发生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眼前浮现牙牙学语的孩童正一板一眼地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画面,让人觉得分外可爱。如果使用成年人的声音,虽然更能展现武汉话音调的特色,但可能会失了一份纯真温润。
妙用乡音,让纠纷更快速和解。“蒜鸟”不仅活跃于网络空间,在线下矛盾纠纷的现场,更是发挥出“调解员”的作用,被称之为“武汉和平鸟”。在武汉603路公交,当乘客因言语纠纷而怒气高涨时,身披红色绶带的“蒜鸟”一出,“算了!算了!都不容易!”,让人会心一笑,轻松化解了一场可能的争吵。在黄陂盘龙城人民法庭综治中心,一句“蒜鸟蒜鸟”,既促成了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认可,展现了方言里的智慧和默契,也体现了司法的温情。“蒜鸟”彰显了不计较的平和心态,“都不容易”则站在对方立场,体现出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和格局,双方各退一步,矛盾便迎刃而解。
从一句普通方言到一句网络热梗,再到一种文创符号、一张城市新名片,“蒜鸟”的“一鸣惊人”让我们看到方言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命力,希望在“蒜鸟”的带动下,“群鸟”展翅齐飞,营造出全社会关注方言文化的良好氛围,持续为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共同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元哲(保康县委组织部)
责编:郑傲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