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治国平天下,
致远钩深利万家,
旷世功勋谁问鼎?
财政自古冠中华。
——题记
长江之滨,荆堤之畔,有一方清新而富含文化的水土——江陵县马家寨乡。上世纪末建乡,农业为主,百业待兴,当地流传:马家寨有三怪:“天晴穿雨鞋,有钱买不到菜,财政税收西门开”(当地俗语“喝西北风”,意为没有收入)。建乡30多年来,马家寨乡财政人走遍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绩效显著。多年的积淀,打造出马家寨乡财政所特有的创业精神——“三难文化”。
艰难,两套锣鼓一起敲
1987年,马家寨乡初建财政所。当时没有房子,没有办公地点,人员配备也不齐。老所长拉着一辆板车,把从滩桥区分出的所有办公家当同职工一起拉到6公里以外的租住地进行办公。直至两年后,财政所才搬到政府所在地——马市集镇上新修的一栋两层楼里。因此当地财政行业的人都知道马家寨财政所的典故——板车拉出的财政所。为了教育干部职工不忘初心,发扬“板车精神”:艰苦朴素,敢于吃苦,清廉为政,这辆板车常年挂着党旗,放在财政所楼梯底下的平台里。每一位干部职工天天路过,天天看见,天天感怀!
当时同时建立的另一经济管理部门——经管站也是白手起家,更是一无所有,比财政所还要艰苦。正是这两班人发扬“板车精神”,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相互扶持,让马家的乡财经济管理工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经管站合并到财政所。从此,马家寨乡乡财政所任务更重,责任更大,绩效却更优。被乡民商企誉为:政府的好管家,企业的及时雨,乡民的贴心人。
克难,四个轮子一起转
马家寨财政所各处室相互协作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常年成立四个特别行动组。
惠农宣传组:为抓好抓实减负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工作常用的模式是:一入户二宣传三落实四监督。此举扎实有效,多年来深受社会好评。
三资管理组:江陵县财政体制实现的是“乡财县管”。马家寨财政所做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村(单位)财乡管;“两个个基本点”即:村(单位)财务审计;村(单位)领导离任审计。马家寨乡财政管理所认真落实“三资”管理工作,有效监管村级财务,对在小型项目建设中暴露的突出问题,严格进行专项整治。攻克了常年困扰农村财务管理的顽疾。
预算管理组:乡财政所根据总体收入精细编制部门预决算计划,收入机制管理到位,税收直接入库,其他收入进非税专户,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采用的方法:国库支付到乡镇,人员支出到账户,政府采购实数报,村级资金进专户。着实解决了农村经济“小规模,大用处”的难解问题。
资金保障组:该组的主要任务是服务政府拆迁工作,对各协调指挥部资金支出范围、用款流程、相关票据严格审核,保证数据逻辑准确、手续完善、资料齐全,做好资金保障工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多年来,资金保障组为马家寨乡的拆迁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后盾,确保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赢得了广大企业和群众的高度赞誉。
马家寨乡财政所在多年的工作中,通过精准且高效的管理机制,即“四个轮子”及时与灵活的运转,有效改善了干群之间的紧密关系,显著加强了经济管理效能。
纡难,六个主体一起保
财政工作的主要职能可概括为:一业二生三市场,四粮五链六运转。即:一要稳就业,二要稳民生,三要稳市场,四是保粮食生产,五是保供应链,六是保基层运转。马家寨乡现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已融入江陵县休闲农业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江陵滨江工业园也落户马家寨。工业是经济的命脉,制造业是强国之本,立县之基,振乡之根。工业带来的就是就业,就业发展的就是民生,产品兴起市场,市场通达产业链。只要抓住工业经济这一主旋律,唱响乡村振兴的歌谣就会响彻乡间。营造好的营商环境,既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党和人民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财政机构更是责无旁贷。
如今的马家寨,乡望江河,长天一色;看湖渠,鱼鹜齐飞;游村落,四季瓜果;滨江区,机器轰鸣。经济发展阔步向前,人民生活幸福安定。“中国油菜之乡”“中国诗词楹联之乡”,美名远播。
艰难,是基层财政普遍的问题和生存的形式。面对困难,我们要发扬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牢记总书记"不忘初心″的谆谆教诲,为政一方,造福万民。
克难,是集体和个人工作和生活的状态。集体就是在战胜困难中得以发展;人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成长。《增广贤文》说得好:“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因此,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与世俱进,开拓创新。
纡难,是事业和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招商引资和产业集群发展中,农村财政更要心系百业,主动出击,排忧解难,振兴乡村。
行行有积淀,处处有文化,是马家寨乡得以快速发展的真谛,财政所去年招考入职的一名新员工说:入职培训的第一课,所长讲的三难文化:
艰难——板车精神,艰苦创业
克难——不畏艰难,敢于创新
纡难——心系百业,解危济困
给了我精神,给了我方向,让我工作有信心,有目标,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才对得起这份职业,才不负这一方热土。
这便是文化的传承,这更是文化的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雪峰(“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