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山区财政局“三隅书吧”里,珍藏着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不是古典名著,也不是名家名篇,而是我们财政干部自己编写的《财政文化 道》。这本书之所以被珍藏,不是因为它有多高的文学和社会价值,而仅仅是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对财政文化的探索与实践,虽稚嫩,不完美,但弥足珍贵。
问道
这本书为何起名为《财政文化 道》,其灵感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中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道可以生万物。他还认为,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那到底何为道?我想这更多的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感悟,正如我们的财政文化。以此为名,我们期望财政文化能成为我们财政人开创未来的力量源泉,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她都会释放火热的光芒,引领我们财政人在继往开来的路上,高瞻远瞩,励精图治,实现美好愿望。
悟道
何为财政文化?一开始,我们似懂非懂,但我们建设财政文化的决心却异常坚定。当时,财政文化还没有现在这么清晰明朗,可借鉴、参考的典型案例不多。我们就从企业文化入手,从优秀典型的企业文化案例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力求在财政文化建设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偶然听闻,中国财税博物馆在杭州开馆,我们迫不及待地奔赴杭州,开启了财政文化探寻之旅,让我们有了初步的构想。
建设什么样的财政文化?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思考与实践。我们认为财政文化是财政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是财政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升华而成的群体思想和集体价值观的总和。具体说来,应该是财政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评价标准和对行为价值的选择标准,是财政人从传统哲理到现代文明的传承,从物质文明到精神价值的追求。
财政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于财政事业来说,却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财政文化建设我们势在必行。
修道
怎样建设财政文化?一路走来,我们有了些许心得。财政文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她需要长期的培育和建设。
财政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由表及里、寓无形于有形。建设财政文化也应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碎到系统、寓抽象于具体的过程。我们从精心打造财政文化品牌入手,让财政文化的种子在这里孕育、生根、发芽。从2013年开始,我们着力打造了“509号论坛”(洪山区财政局位于洪山区珞喻路509号,“509号论坛”因此而得名)。它是集思想交流、业务研讨、文化争鸣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论坛。我们专门为它创作了一首主题诗——《从珞喻路509号出发》,这是我们对全体洪山财政人建设财政文化发出的深情感召,以期汇聚起巨大力量早日催开财政文化之花。经过十几年的努力,“509号论坛”亮点频出,财政文化底蕴日益厚实,已经成为洪山财政文化建设最亮的品牌。
财政文化的呈现必须以阵地为依托。鉴于此,我们精心打造了洪山财政展览厅。流连每一段文字,审视每一张照片,可以清晰见证洪山财政的发展历程,感受一代又一代洪山财政人去伪存真、求真务实、科学精细的高贵品质,昭示后来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还建成了“三隅书吧”,藏书一万余册,希望财政干部能够牢记孔子的教诲:“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激励财政干部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我们开创“洪山财政”微信公众号、智慧党建平台等网络阵地,积淀滋养财政文化,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至此,我们似乎摸到了财政文化建设的一些门道,但这些仅仅是沧海一粟,需要我们久久为功。
传道
建设财政文化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其意义在于传承。传承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我们肩负着传承的重任,致力促进财政文化更加繁荣、有力量。
财政文化的传承是导向,是凝聚,是约束,更是激励。传承财政文化要始终坚持把财政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财政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上来这一导向,为实现“兴财举政、经世济民”这使命而不懈追求。要始终坚持“唯公、崇德、精筹、创效”的价值取向,以“以儒做人、以道养身、以禅清心、以法为基、以墨尽责”的作风,时刻践行“计天下利,理百姓财”这一财政宗旨,激励财政人够胸怀天下,情系百姓,并因之,在平凡的岗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要始终坚持将洪山财政文化的精髓根植在洪山财政人的心中,当财政事业在面临重大事件和困难时,能够坚持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始终做到“吃百姓饭、穿百姓衣、承百姓恩,为百姓子弟;顺群众心、谋群众福、兴群众业,做群众公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财政文化建设的火炬已经传至吾辈手中,我们须携手同心,添些燃料,让熊熊火焰燃烧得更旺些,为推进财政事业的全面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大道无形,财政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道阻且长,吾辈仍需努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宏(“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