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数字浪潮重塑教育未来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9日22:0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长江之畔,群贤毕至。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召开,这恰如一场跨越山海的思想盛宴。当全球教育精英齐聚这座英雄之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国际会议,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江城五月,活力十足。当全球教育学者们驻足武汉,探讨数字时代的育人新篇时,这座城市正在书写“有教无类”的教育现代故事。在湖北某乡村小学的课堂里,留守儿童正通过云端与武大教授共赏《楚辞》;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智能教室,视障学生借助AI语音系统触摸知识的轮廓。这些场景不是乌托邦的幻想,而是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结出的丰硕果实。

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独特智慧,体现在对技术工具性的清醒认知。数字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当《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提出“价值观嵌入”技术标准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数字应答,这或许才是教育应对技术变革的真正底气。回想起数字教育的发展轨迹耐人寻味。三年前,我们还在讨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前,重点转向应用场景的拓展;而今,智能技术引领的教育变革已成为核心议题。这种发展变革不是简单的线性,而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技术革新需要与教育规律同频共振,任何脱离教育本质的技术应用都难以持久。

在大会讨论的数字伦理议题中,最触动人心的是关于教育公平的探讨。技术本应是消除鸿沟的桥梁,但若使用不当,反而可能加剧教育的不平等。中国方案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将普惠性作为数字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在湖北恩施山区,一套“数字教育神经末梢”监测系统,能精准识别偏远教学点的资源缺口,让帮扶措施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

诚然在算法与数据之外,我们更应关注如何保持教育的温度。武汉的教育实践交出了一份答卷,在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不仅提升了技能培养效率,更传承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高校,智能辅助教学不仅拓展了知识边界,更培育着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技术终将迭代更新,但教育的育人初心永恒不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数字教育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不同文明在此交流互鉴。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中阐述教育本质时,目光跨越时空直指未来,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当全球教育工作者携手共建数字教育新生态时,我们不仅在塑造教育的未来,更在培育未来世界的建设者。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今日武汉汇聚的智慧之光,终将化作满天星斗,照亮亿万学子的人生航程,因为这片土地深知,唯有坚守育人初心,方能让技术浪潮托举起民族未来的栋梁。

大江奔涌,滚滚东流,恰似教育事业永无止境的征程。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教育事业承载着为民族复兴铸魂育人的千钧重担。当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于教育事业,我们更要深深铭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教育根本之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冉纯真(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