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切忌走过场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5日16:4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振兴能力的重要抓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部分提出,要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推进多年,但“整而不改、改而无效”的顽疾仍未根除。这种反复整顿现象,严重消耗基层治理资源,透支党组织公信力,必须用系统思维破除整顿走过场。

精准识别病灶是破题关键。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之所以陷入 “整而不改、改而无效” 的循环,恰如治病未能 “望闻问切” 找准病根,关键在于传统识别流程存在短板。以往 “乡镇党委上报、县级组织部门审核” 的机制,如同用一把模糊的标尺丈量万千村庄,看似高效实则粗放,陷入 “标准不统一” 的泥沼。主观评定缺乏刚性约束,让 “人情标准” 与 “选择性上报” 有机可乘,导致整顿工作从源头便偏离正轨。构建科学评定体系,需深谙 “无为而治” 与 “有为监管” 的辩证法。“不设指标” 是避免陷入 “一刀切” 的形式主义窠臼,让整顿回归问题导向;“守住最低比例” 则是筑牢精准防线,防止避重就轻、敷衍塞责。二者一放一收,如同阴阳调和,最终统一于客观量化指标的构建,唯有如此,方能让整顿工作有的放矢、药到病除。

靶向治疗需多方协同发力。当前实施的“四个一”整顿机制。1名县级领导联村、1名乡镇干部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县以上单位结对,本质是凝聚部门合力。但实践中,有的结对单位把整顿当“走过场”,简单认为“协调几个项目”就能解决问题,陷入“就事论事”的形式主义。要破解此困局,必须完善协调机制,对问题村实行“一村一策”,根据矛盾类型精准匹配结对单位,如涉及集体经济的优先安排农业农村部门,信访矛盾突出的由政法系统牵头;对情况复杂的村,建立纪检监察、组织、民政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同向发力。

长效治理离不开制度保障。运动式整治易滋生“验收前突击整改、验收后故态复萌”现象。某地干部坦言:“5月启动整顿,11月就要验收,半年时间根本不够根治复杂矛盾。”要打破这种怪圈,需构建全周期管理机制:在评估验收环节,除落实“五验五看”要求外,还应制定量化评分表,从“问题整改完成度”“群众满意度”等维度打分;建立分类定级制度,对矛盾复杂村允许延长整顿期,定期跟踪评估;强化结果运用,将整顿成效纳入县乡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作为驻村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只有破除“反复整顿”的怪圈,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填表留痕”中解脱出来,把精力聚焦到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实绩上。当前,湖北正按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担当作为,这为破解软弱涣散难题提供了新契机。唯有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方能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范凌峰(黄石市委组织部)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