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车轮上的思政课载动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4日17:0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湖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列披着朝霞红的钢铁长龙正载着欢声笑语穿行。车厢里,韶山少年用带着乡音的清亮嗓音朗诵《沁园春·长沙》,那激昂的诗句与铁轨的铿锵节奏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交响。这是“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的日常图景。自2023年启动以来,这列移动课堂已让8万余名青少年在车轮上读懂红色中国。据相关活动统计数据,今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0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研学专列中汲取精神养分。

铁轨铺就的思政课,蕴含着湖南人的教育智慧。广铁集团创新打造的“一县一策”研学模式,让每节车厢都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当列车途经浏阳,这里是著名的烟花之乡,浏阳学子在车窗掠过烟花制作工坊时,热烈探讨着工匠精神。他们了解到,每一朵绚烂烟花的背后,是工匠们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坚守。而安化少年途经百年茶马古道,仿佛穿越时空,追溯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商贸传奇。古道上的马蹄印、古老的驿站,都成为他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鲜活教材。

最令人称道的是“五个一”沉浸式体验。学唱一首红歌,孩子们在激昂的旋律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热血与豪情;聆听一段党史,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展开;参与一次情景剧,孩子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历史的厚重;完成手绘地图,他们在绘制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地标的认知;撰写研学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种体验式教育,让红色教育从枯燥的说教变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

研学专列的魔力,在于它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在列车上,民法典知识化作趣味问答,孩子们在争相抢答中轻松掌握法律常识;护路常识变身闯关游戏,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增强了安全意识。在零食分享的间隙,法治启蒙悄然完成。更可贵的是,专列串起了“铁路干线 - 红色地标 - 乡村驿站”的网络。平江酱干、韶山毛家菜等乡土味道登上列车餐台,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仅2024年上半年,这一举措就带动沿线农户增收超千万元。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研学团队的到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橘子洲头守望的毛泽东雕像,或许会为这样的场景欣慰。00后少年在研学笔记里写下“恰同学少年”的感悟,那稚嫩的笔迹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当。乡村阿婆捧着研学团队采购的土特产,笑纹舒展,那笑容里满是对生活的满足与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铁路 + 旅游”算式,而是用铁轨作针、以文化为线,绣出的一幅新时代“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里,既有红色血脉的传承,让青少年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也有绿水青山的馈赠,展现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更跳动着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见证着乡村的发展与变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当一趟接一趟的研学专列驶过毛泽东少年时游泳的池塘,我们忽然懂得:最好的教育从来不在教室墙壁上,而在大地山川间。孩子们在研学中亲近自然、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他们的视野得以拓宽,心灵得以滋养。最动人的红色传承,不在教科书里,而在少年们被山风吹红的笑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列永不停歇的移动课堂,正载着湖湘大地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驶向更辽阔的远方,也载着青少年的家国情怀,驶向光明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帆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