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春期孩子的种种“异常”表现,家长该如何应对?半月谈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八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吴宁博士。吴博士指出,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属于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孩子不愿听从家长劝导,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与父母产生激烈对抗。但这类对抗通常不会影响其正常生活与学习功能。青春期是每个孩子成长必经的阶段,家长需予以重视。
青春期常被文艺作品描绘为充满冲突的“暴风骤雨”期,这一阶段往往成为亲子关系的分水岭。青春期的孩子常表现出冷漠与疏离,若家长仍采用传统权威式管教,往往事倍功半,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深亲子隔阂。家长的过度干预,有时甚至会将孩子推向“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境地。要打破这种僵局,家长需放下身段,以平等姿态倾听孩子心声,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需求。
在青春期亲子关系中,权威与平等的平衡是核心难题。许多家长习惯用“否定式教育”激励孩子,例如在孩子取得90分时,不是称赞“真棒”,而是质问“怎么还差10分”;孩子获得奖状时,不是肯定其努力,而是告诫“别骄傲”。这种看似鞭策的话语,实则成为束缚孩子心灵的枷锁。家长总站在道德高地表达不满,孩子便难以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又怎会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形成独立思想,他们更愿意接受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明智的父母会在原则问题上坚守底线,在非原则问题上则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倾听与鼓励。这种弹性权威既能维护教育的基本准则,又能滋养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鞭策是出于保护而非控制,从而在爱的氛围中自由成长。
耐心倾听是家长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关键。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总是以“为你好”为名,急于灌输自己的观点,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真正的换位思考不仅需要口头上的理解,更需要行动上的共鸣。家长需有足够的耐心与勇气,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受他们的挫折与困惑。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缺乏重视。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就诊量逐年攀升,但仍有不少家长认为“小孩哪有抑郁症,就是懒”。他们忽视了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成长压力巨大的现实。抑郁症并非“想太多”,而是大脑出现了病变。家长一句“矫情”或“随他去吧”,可能让孩子连求助的勇气都丧失殆尽。青春期是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的特殊时期,家长需克服焦虑,以耐心与细心重新审视孩子的成长,用温暖的陪伴治愈孩子的心灵创伤。
青春期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检验家长教育方式的试金石。当家长抱怨孩子变得陌生时,不妨先反思自己:是否将沟通变成了批斗会?是否将孩子的烦恼视为“矫情”?试着从一句“今天在学校有啥好玩的事”开始,与孩子展开真诚的对话。或许孩子的心门不会完全敞开,但至少会留出一道缝隙,让理解的光芒照进去,让爱的声音传出来。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共鸣。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家长需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细腻的情感、更加智慧的方法,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唯有如此,才能让亲子关系在风雨中愈发坚韧,在阳光下绽放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佳欣(襄阳市保康县公安局店垭派出所)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