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恰似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其成效首先彰显于党员干部脚步向下、重心下沉的行动自觉之中。党员干部从“文山会海”的繁文缛节中抽身,毅然奔赴“田间地头”,以“脚上沾泥土,心中有底数”的实干精神,将办公桌搬到百姓炕头,把政策宣讲送到村口巷尾。在情系百姓的躬身实践中,党的根基愈发稳固,事业愈发枝繁叶茂。
党员干部情系百姓,体现在深入基层、扎根群众的实际行动里。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宛如一座桥梁,让机关牌匾变成田间地头的“责任状”。浙江“三服务”活动,聚焦企业、群众、基层的急难愁盼,以精准服务为发展赋能;山东“民情日记”制度,让党员干部用心记录百姓的点滴需求,成为解决问题的“指南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党员干部始终与百姓并肩同行,用行动诠释着对百姓的深情厚谊。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执政理念的升华。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党员干部在基层的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党的事业之花,让党与百姓的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各级党组织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创新“开门搞教育”机制,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阅卷人”。在江苏,“先锋直播间”架起党群“连心桥”,党员干部与网民隔屏对话,实时解答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关切,让政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进百姓生活;在四川,“阳光问廉”节目让干部在聚光灯下接受群众质询,红脸出汗成为改进作风的催化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甘肃,“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将评判权交给服务对象,倒逼作风转变从“软要求”变为“硬指标”,让服务更加优质高效。这些创新实践,让群众监督的“探头”无处不在,使作风转变的成效可感可及,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服务的温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最能感受到党员干部作风的变化。只有让群众参与监督、参与评价,才能让作风建设真正取得实效,才能让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对百姓的敬畏之心。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持续深化,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上。在教育领域,“双减”政策落地,让孩子们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笑脸更加灿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让知识之光照亮山区,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窗。在医疗战线,县域医共体建设,让群众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远而发愁;药品集采,让“天价药”变成“平民价”,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在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旧小区改造,让“忧居”变“优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源自作风建设带来的效能提升,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让党的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话语,道出了情系百姓的真谛。情系百姓,是党员干部的初心所在,也是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只有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让党的事业根深叶茂、基业长青。在新的征程上,党员干部要继续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福为福,在情系百姓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琦(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北湖街道 )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