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小茶叶撬动大民生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0日20:40 来源: 荆楚网

大别山深处,湖北大悟县的茶园里,银发茶农们的爽朗笑声勾勒出湖北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从“单采春茶”到“三季采茶”,从“单一绿茶”到“红黄白抹”全品类开发,大悟以茶为笔,用创新激活产业活力、以红色基因厚植发展根基、借银发人力焕发乡村生机、凭生态哲学提质增效,在红土地上书写着产业富民的时代答卷,更折射出湖北在乡村振兴浪潮中“以小见大”的破题智慧。

创新驱动产业蝶变,重构“四季生金”的创新格局。曾几何时,大悟茶园面临“春茶贵如金,夏秋茶无人问”的发展瓶颈。如今,通过引进安徽黄茶制作技艺,创新“三闷三烘”发酵工艺,大悟让夏秋茶从“废弃粗叶”变身“黄金叶”。抹茶基地里,3000目细度的茶粉打入国际高端供应链;红茶车间中,智能化生产线让茶香飘向华中五省;白茶小镇内,“林间小隐”茶旅融合模式激活乡村旅游。四大茶产业带、50个重点茶村的布局,彰显湖北在农业产业链延伸中的创新魄力。

红色基因厚植发展底蕴,实现万亩茶园传承。大悟茶产业的崛起,始于1958年徐海东大将夫人周东屏从安徽六安引进的40万株茶苗。六十余载光阴流转,30万亩茶园郁郁葱葱,“大悟绿茶”“大悟茶”双地理标志闪耀,背后既是革命先辈“以茶富民”遗志的延续,更是湖北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传承。从“引种试种”到“全链开发”,从“跟跑名牌”到“自创黄茶赛道”,大悟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演绎了湖北在老区振兴中以产业为根、让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的坚守。

银发赋能催发银发经济,解锁乡村活力密码。 在朱湾村“三闷三烘”车间,银发老人们干劲十足,成了家庭“顶梁柱”。大悟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老年人纳入采茶、制茶轻劳力岗位,激活“银发人力资源”的同时,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2200多名茶农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三成,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出湖北“老有所为、老有所得”的民生温度。

生态理念引领提质增效,诠释茶山“价值跃升”的生态哲学。茶园一亩未增,靠科技赋能实现“低投入高产出”。蒸汽杀青、无菌生产、机械化采摘等技术应用,让茶叶从“论斤卖”转向“按克算”;黄茶麻糖、茶化妆品等跨界产品,推动“喝茶”向“吃茶用茶”升级。这种“不扩面、重提质”的发展路径,正是湖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缩影—正如鄂西恩施玉露以非遗工艺守护生态、鄂南赤壁青砖茶以“茶旅+”激活山水。大悟的“茶叶经济学”,为湖北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大悟茶园到荆楚大地,从一叶茶香到千万特色产业,湖北正以“小特产”撬动“大产业”,用“红土地”孕育“绿经济”。当黄茶的炭火香浸润大别山云雾,当阳逻港中欧班列载着茶香驶向世界,这片红色沃土以产业振兴为支点,托起农民“幸福梦”。其关键在于深耕细作的坚守与因地制宜的创新,一片茶叶的蜕变,道尽荆楚“以小见大”的发展智慧,更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的生动实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曾令琪(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满春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