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生态“街力棒”为基层治理注入绿色动能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0日21:0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6月5日,在2025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名单。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生态文明实践“4+融合”模式 为基层治理注入绿色动能》成功入选。漫步在武汉江汉区北湖街道环保社区,眼前景象宛如一幅生动的绿色画卷,小区封闭的铁栏杆摇身一变成为蜿蜒的园林长廊,垃圾分类箱披上京剧脸谱的彩衣,转角处光伏智能座椅静静蓄能。这座被联合国气候大会展示、获评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的老社区,凭借“4+融合”模式,在仅0.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了一部“绿色突围”的城市样本,宛如一根传递着生态力量的“街力棒”,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这根“街力棒”的传递,首先体现在以切实行动穿透绿色承诺的迷雾。在“党建引领 + 机制创新”的深度融合下,社区党委精准发力,从“算碳账”这一基础工作入手,依托权威机构摸清碳排放家底,进而定制出清晰的“双碳”路线图。一支超过150人的“1+9+N”志愿服务队伍,如同星星之火,成为行走的绿色种子,在社区中播撒绿色的希望。公益创投项目激活了社会组织的创新能量,让更多人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社区党委不仅是绿色发展的挂帅者,更是冲锋在前的指战员,将“绿色繁荣”岗位专设于两委班子,链接顶尖学府与专业机构资源赋能社区工作者。当治理体系围绕“绿色”重塑,制度齿轮紧密咬合,释放出最扎实的变革动力,让绿色承诺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绿色能否融入繁荣发展,环保社区用“市场 + 惠民”的创新融合给出了有力回答。在探索投融资模式时,社区坚持“政府做公益,企业投盈利”的原则,巧妙平衡了公共性与市场活力。屋顶光伏、发电健身器材等应用场景纷纷落地,既实现了减碳目标,又让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零碳循环超市”与社区绿色基金协同运转,旧物循环变现为公益活水,悄然解决了全职妈妈等群体20余人的就业问题。当循环经济成为家门口的“致富经”,当碳普惠机制在商超、酒店场景中顺畅运行,绿色便不再是负担,而是沉淀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持久红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治理之“治”,核心在于民心的主动共振。环保社区深知这一点,以“全龄参与 + 文化浸润”唤醒每个人的绿色基因。孩童成为“小小规划师”,用稚嫩的双手描绘心中的绿色家园;青年建起线上宣传阵地,让绿色理念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长者则在阳台、房前“见缝种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绿色的热爱。社区巧妙借助武汉“戏码头”这一文化地标,将汉剧唱腔、脸谱艺术融入生态场景,打造出文化与绿色共鸣的生活空间。在这里,垃圾分类自治服务队深入楼栋,智能回收箱高效运转,厨余堆肥、废物再生成为日常风景。“美丽北湖·全民低碳行动”不再是口号,而是化为从稚童到长者共同绘就的生态长卷,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环保社区的实践虽小,却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成功破解了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平衡生态与发展的现实难题,为同类型社区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其核心密码在于,将宏大的绿色理想,细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获益的日常实践,在治理体系、市场机制、公众动员和文化滋养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点。

从社区一隅望向整个江汉区,乃至整个湖北,这份绿意正加速蔓延。环保社区的成功经验已被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江汉样板”加速推广。在湖北支点建设的征程中,生态支点建设至关重要。环保社区这根生态“街力棒”所传递的绿色动能,正是我们打造生态支点的有力支撑。让我们以环保社区为榜样,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在亿万细微行动中完成城市的深刻生态蜕变,共同擎起湖北生态支点建设的新高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琦(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北湖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