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绣元素惊艳亮相巴黎时装周,当武汉剪纸化身数字藏品在区块链上流转,当鄂州雕花剪纸传承人的直播间人气爆棚,这届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着传统文化的传承画卷。这并非偶然,而是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觉醒的体现,更预示着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湖北这片非遗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年轻一代正用创新为笔,以时代为纸,书写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新篇章。
年轻人拥抱非遗,本质上是文化主体性的回归。在武汉昙华林非遗广场的汉绣工作室里,常常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围在95后传承人任炜的绣绷前。他们手持绣针,在丝线的穿梭中与历史对话,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获得感,远超传统观展。这种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当代青年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显现。
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一些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造成冲击。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正是对这种文化侵袭的一种抵抗。他们通过参与非遗活动,实现文化“话语权”的再分配,确认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他们用非遗连接过去与未来,在传统纹样中探寻民族美学的独特密码,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构文化坐标。
数字化浪潮为非遗注入了年轻化的表达。一群“90后非遗传播者”利用现代科技,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通过VR技术让武当山古建筑群在数字空间重生,用AI算法为青铜器修复提供精准方案,以区块链技术为非遗作品确权赋能,将鄂州雕花剪纸与AR技术结合,让传统技艺突破次元壁。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更重塑了非遗的传播逻辑。年轻人用数字语言重构文化记忆,既是记忆的接收者,也是创造者。他们用数字时代的语言讲述非遗故事,坚守非遗文化基因,让古老智慧在数字洪流中永葆生机。
年轻一代还在重构非遗的传承生态。在宜昌,00后音乐人将长阳山歌改编成电子音乐,在音乐节现场引发共鸣;在襄阳,大学生团队用3D打印复原失传的程河柳编器型,让几近消亡的技艺重获新生。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非遗=守旧”的固有认知。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传承创新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武汉汉口北非遗小镇集聚了200余家文创企业,年产值超20亿元,这背后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市场逻辑。荆州非遗技能传承院与高校共建“非遗双创”专业,将非遗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接,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站在文明传承的十字路口,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绝非偶然。这是湖北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缩影,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青春注脚,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强音。当非遗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展现的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存续,更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自觉中走向复兴的坚定步伐。这种传承创新,终将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江河,让古老智慧在当代语境下永续流淌,让中华文明在代际接力中生生不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爽(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花楼水塔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