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红油包子香飘处,城市灵魂入心来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3日09:4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笼盖掀起,白色蒸汽裹挟着松针的清香与红油的浓香四溢开来——在宜昌的大小街巷,摊主日售2000余个的记录背后,是无数食客翘首以盼的灼灼目光。据统计,小长假期间,宜昌的红油包子日均销量已突破30万份,与长江肥鱼共同拉动餐饮消费超1.2亿元。一只浸润辣油的小小包子,已然从寻常街头早点跃升为一张行走的宜昌文化名片。

它是舌尖跃动的城市名片。当“红油包子”化身圆润可爱的IP形象,跃然于手机壳、蒸笼摆件与零钱包之上,传统小吃完成了从果腹之物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宜昌本土企业开发的“包你满意”系列文创产品已达十余种,将市井烟火凝练为可触摸的城市记忆。

这场“以食为媒”的运动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武汉方言“蒜鸟”被赋予治愈内涵,催生“蒜鸟套餐”,打包盒印上简笔小鸟,传递轻松意趣;北京豆汁冰激凌、南京科举博物馆明远楼雪糕,让游客以“啃食”解构历史庄严;江西与湖南湖北在社交平台组成“鄂了赣饭真湘”话题,成就跨省美食CP,激发游客开启跨省“赣饭”巡礼的热潮。

它是唇齿间的文化密码。当前,宜昌正在全力打造红油包子公共品牌,并同步推进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叙事建设,让宜昌红油包子成为和武汉热干面、沙县小吃一样,叫得响、走得出去的宜昌品牌。政府与行业协会联手制定工艺标准、统一视觉形象,使街头小吃晋级为可复制、可传播的文化载体,实现了从传统手艺到现代产业的质变飞跃。与此同时,各地博物馆的文创实践更深刻揭示了美食符号的文化价值。湖南博物院复刻马王堆汉墓“君幸食”漆食盘为巧克力慕斯,山东博物馆将商代亚丑钺化作现烤华夫饼,青铜器的铜绿转为抹茶粉,古建筑的飞檐凝为雪糕。“这是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价值的深度激活与当代商业价值的转化。”学者白玮如是说。当年轻人在荆州博物馆扫描二维码,听见战国漆器保养指南用天门方言生动演绎,厚重的历史便从橱窗悄然走入百姓生活。

它是从“爆红”到“长红”的突围。舌尖的新鲜劲终会淡去,面对同质化竞争的隐忧,各地文旅竞争的核心已从资源禀赋的比拼转向文化叙事能力的较量。例如:武汉“江夏里·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复原码头号子与市井场景,游客身着汉服品尝鱼糕,使饮食成为触摸历史的生动入口;宜昌二马路历史街区以汉服蹦迪、机器人展演构建沉浸式场景,方言玩偶“橘GAIGAI”与游客亲密互动;当阳市力推清平猪品牌推介会,枝江打造三码头夜市,全域布局“美食+”生态圈,拓展产业纵深。这些实践表明,单一美食符号的生命周期有限,唯有嫁接到更丰厚的文化根系之上,方能焕发持久魅力。

当宜昌游客咬开浸透红油的面皮,当长沙青年举起“皿方罍”造型的趣味饼干,他们消费的不仅是碳水化合物,更是一座城市独特气质的自我表达。美食符号的核心价值不在刺激舌尖的瞬间快感,而在于用味觉构建身份认同,用人间烟火延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在文旅产业的万亿赛道中,包子与豆汁、拌粉与热干面启示我们:城市的终极魅力不在橱窗里静默的历史标本,而在沸腾市井中——那些可品尝、可歌唱、可拥抱的鲜活生活史诗。当每一口鲜香都成为跨越地域的共通方言,美食文创才真正完成了从“现象级出圈”到“精神铸魂”的深刻升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子晗(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