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非遗在不少人眼中是博物馆里静默陈列的古董。然而,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非遗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视野。在短视频平台上,“英歌舞”相关话题播放量一路飙升,突破45亿次;打铁花表演如璀璨星河洒落人间,让数百万网友为之倾倒,直呼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中式浪漫”。非遗,已然不再是尘封在岁月深处的记忆,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顶流”。这一令人瞩目的现象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蓬勃生长、创新表达的巧妙运用以及技术赋能的强大助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首先源于内心深处文化认同的觉醒。扎染作品中那“蓝白之美”的背后,蕴含着植物染料的环保理念,是对自然与生活的敬畏;剪纸艺术里“对称美学”的精妙呈现,蕴含着中国哲学中平衡和谐的深邃之道。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年轻人不再盲目地追逐国外潮流,而是从非遗这片文化沃土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符号。这种源自内心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非遗消费、传播,甚至投身到创新之中。
非遗的年轻化转型,离不开传承人与年轻创作者的跨界探索与大胆创新。00后皮影戏传承人党飞华,大胆地将传统皮影与《王者荣耀》《哪吒》等热门IP联动,甚至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打造出高达5米的戏曲皮影角色,让古老皮影在现代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这种探索,并非是对传统的背离与抛弃,而是以一种更契合现代审美的方式,让非遗重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技术革新,为非遗的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短视频和直播的广泛普及,打破了地域的壁垒,让非遗技艺的传播不再受限于特定的空间。AI、VR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更是为非遗保护带来了数字化的变革——敦煌研究院利用高精度扫描技术,将珍贵的壁画进行数字化存档,让这些千年瑰宝得以永久保存。技术的加持,不仅让非遗更加容易触达大众,也让年轻人能够深度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之中,甚至成为非遗的“云传承者”,在网络世界中续写非遗的传奇。
从曾经“人死艺亦亡”的困境,到如今“非遗让年轻人上头”的热潮,这场深刻的变革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英歌舞的激昂鼓点响彻巴黎奥运会的赛场,当AI复原的宋代建盏釉色惊艳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非遗的“活态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深情回望与自信前行。这届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非遗的新篇章,让古老技艺走出博物馆的静谧角落,走进热闹非凡的直播间,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晨(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花楼水塔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