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四链融合”激活中心城区创新转型基因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00:3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当智能车灯生产线为全球市场制造“湖北名片”,百台人形机器人在光谷完成艾灸按摩训练,脑机接口技术让瘫痪患者重获新生,东湖实验室高速磁悬浮线加速试车。在全省加快“支点建设”攻坚进程中,中心城区如何突破空间掣肘、重塑发展动能?因地制宜、厚植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正成为老城焕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破题密钥。

创新链筑基,技术攻坚打通“任督二脉”。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中心城区缺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原始创新策源机构,但具有企业集聚优势,而企业正是创新的主体。企业一头连着需求,一头牵着供给,善于捕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创新机遇,是融通“四链”、协同产学研的纽带,只有让企业成为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成果转化主体,才能激活市场需求,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让技术突破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当企业从“生产者”蜕变为“策源者”,创新生态方能实现裂变,正如武汉市江汉区以创新主体培育为关键抓手,针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需求,精准提供政务、资金、场景等全要素服务,相较于“十三五”末,江汉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49%、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559%。企业主导的“需求牵引—靶向攻关—技术迭代”创新路径,实现中心城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

产业链引领,集群生态释放“磁石效应”。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样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心城区产业基础坚实、应用场景丰富,需要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三线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武汉市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要深挖金融、商贸等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发展科技金融、直播电商、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专业化升级。同时,要发挥场景丰富优势,开放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场景,吸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落地,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

资金链护航,精准滴灌破解“死亡之谷”。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科技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对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可以较好地匹配其融资需求;对于成长期的企业,其商业模式初步形成且已具备一定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可为其提供包括专利权融资、商标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等在内的灵活多样的科技信贷服务;对于营收稳定并已建立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期企业,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可帮助其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实现更高的企业价值。武汉市部分中心城区金融机构集聚、金融资源丰富,可以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要顺畅“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健全“贷、投、保、担”综合金融服务,以股权投资做引导、债权融资做增信、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开募资做培育,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浇灌创新沃土。

人才链支撑,产业沃土培育“创新火种”。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创新而强,中心城区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短板,但具有交通网络便利、医教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等人才安居创业的区位优势。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针对关键技术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优化人才举荐制度,赋予企业更大人才举荐权,提升住房、医疗等服务质效,积极构建招才引才、用才励才、安才留才的全流程生态。例如,深圳市福田区迭代推出“福田英才荟4.0”,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服务等方面,支持企业自主认定福田英才1000名,分批推出10万平米低成本孵化器空间。中心城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路径,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创新人才亦为老城区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心城区的创新转型,绝非简单的产业“腾笼换鸟”,关键在于“四链”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算力突破,到人才卡服务的全周期关怀,从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加快培育,“四链融合”的桨叶必将激发中心城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推动荆楚巨轮驶向壮阔蓝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单亚东(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政研室)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