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日,6岁的江珊在洪水中紧紧抱住一棵树,像一叶孤舟在滔天巨浪中挣扎求生。9个小时后,武警官兵将她从死神手中夺回。这个“抱树女孩”的形象,成为当年最震撼人心的集体记忆之一。27年后,当年的小女孩已成长为武汉铁路公安局襄阳公安处应城车站派出所副所长,完成了从被守护者到守护者的华丽转身。
江珊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个人奋斗史,展现了一个生命如何在灾难的废墟上重建,又如何将这份重生的力量转化为对他人的守护。
当她在洪水中获救的那一刻,命运的种子已经埋下“长大后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英雄”的朴素愿望,最终引领她穿上了那身象征责任的警服。这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庄严承诺,是爱的接力棒在时光中的传递。
在江珊身上,我们看到了抗洪精神最生动的现代表达。作为“爱心妈妈”,她对离家出走少年的耐心开导,对高烧小女孩的轻声安抚,对弱视儿童小天的悉心照料,无一不是当年武警官兵救她于危难的精神延续。这种守护已经从物理层面的抢险救灾,升华为心灵层面的陪伴与治愈。江珊用行动诠释了抗洪精神的新内涵——它不仅存在于惊涛骇浪中的生死相托,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温情守护。
当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挑战,不少人陷入“群体性孤独”的困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江珊的故事犹如一剂良药。她将个体创伤转化为社会关爱,把个人幸运升华为集体责任,这种“化苦难为力量”的能力,正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精神免疫力。
当她在车站为迷途少年点亮一盏灯,当她把孤僻的小天接回家中与女儿共同成长,她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抗洪救灾”,抵御着现代社会中人情冷漠的“洪水猛兽”。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江珊的成长轨迹勾勒出中国精神传承的生动图谱。1998年的抗洪精神、2008年的抗震精神、2020年的抗疫精神,这些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民族精神力量,正是通过一个个像江珊这样的普通人得以延续和转化。他们不是简单的精神继承者,而是创造性的转化者,将非常时期的英雄气概转化为平常岁月的坚守与奉献。这种转化能力,让伟大精神得以穿越时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抱紧一棵树到拥抱无数需要温暖的心灵,江珊用27年时间完成的这场生命接力,向我们展示了人性最美好的可能,在经历黑暗后选择成为光明,在被拯救后选择成为拯救者。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不倒的密码所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虢碧莹(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武汉经开区教育局)
责编:林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