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发布《大力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若干措施》,以七条创新举措构筑AI人才高地。其中“每年遴选不超过50家初创企业,根据经营发展和技术创新情况,给予相应企业10万—100万元创业资助”的政策引发广泛关注。在各地争相布局人工智能的赛道上,武汉没有简单追逐成熟项目,而是敢于把赌注压在“可能”而非“必然”上,投早投小激活创新源头,折射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远见。
武汉对初创企业的真金白银支持,直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痛点。初创AI企业犹如新芽破土,创业资助如同精准滴灌,让那些尚未被市场验证却饱含创新基因的团队获得破土而出的机会。每年50家的遴选规模,既避免“大水漫灌”的资源浪费,又以足够覆盖面编织创新网络。这种“有限数量+动态支持”的模式,为武汉储备了一批随时可能爆发的技术火种,在风险投资趋于保守的当下,政府的早期介入填补了市场空白,为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推动力”。
政策最富创造性的突破,在于将武汉的33所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转化为产业创新的活水源头。武汉已建立起覆盖科研人员、在校研究生的人才流动机制,每年组织1000名左右高校院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在校研究生等,深入在汉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解决技术难题,构建起规模化产学研通道,这种设计将实验室里的单点突破升级为产业需求的系统性响应,让“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成为创新常态。其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它激活了人工智能作为“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的特性——让思维活跃的青年人才在实战中成长,把校园里的“金点子”加速转化为市场中的“好产品”。
武汉深谙“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聚才之道。《大力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若干措施》中提到“通过支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重大赛事活动,每场最高资助200万元;在“武汉杯”“英雄杯”等市级赛事专设人工智能赛道,获奖团队最高可获100万元资助”。这些举措构建起“以赛为媒、以赛识才”的磁场效应。当技术精英在竞技舞台上展现才华时,城市也向世界展示了创新生态的包容性。而每年发布20个以上场景需求清单、打造10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的配套措施,更形成“技术展示—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闭环链条,让人才价值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得以验证,更是助力武汉光谷持续追逐科技与产业最前沿,加快迈向世界光谷。
武汉政策体系最值得称道的,是实现了人才支持的全周期覆盖。从顶尖科学家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到初创企业的百万元扶持;从在校研究生的实践奖励,到“揭榜挂帅”的技术攻关支持,各层次人才都能找到适配坐标。光谷对领军人才给予200万元支持,对初创团队实施“100万元起步+五年动态积分累计最高1000万元”的持续赋能,形成“引进即培育、落地即成长”的生态链,将人才成长与城市产业升级绑定为命运共同体。当人才通过动态积分机制获得持续支持,当企业根据研发投入获得梯度资金,政策已悄然构建起“人才成功即城市成功”的价值共同体。
武汉的探索对全国城市具有启示意义。其核心价值不在于资金投入力度,而在于找准了“人才—产业—城市”的共生逻辑,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基础设施不是钢筋水泥的物理空间,而是让智慧自由生长、让创意顺畅流动的制度环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晨(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花楼水塔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