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法治之光照亮“夕阳红”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2日21:1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武汉市养老服务条例》获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地方性法规的落地,标志着武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迈入规范化、法治化新阶段。

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关键在于立规矩、定标准。《武汉市养老服务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责任框架,对规划与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医养结合、监督管理等全流程、各领域作出系统规范,厘清权责边界,为构建符合武汉实际的多元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省民政厅印发的《湖北省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定立起“金标准”。社区养老应提供什么标准化服务?五星级养老机构应满足哪些条件?条例的出台,让养老服务各项标准和流程真正实现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既从顶层设计上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堤坝,也为基层实践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铺设了实践路

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的养老需求,资源整合与扩大参与是核心。条例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刚性规划,新建小区按人均至少0.1平方米配建养老设施、每个区至少设立一个政府主办的标准化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街道至少建成一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大力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规划先行,从源头上为“老年人友好型社会”夯实硬件基础。同时,着力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实现从“引进来”到“送进门”的转变。在老龄化率高达39%的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10分钟智慧养老服务圈”为老人托举起“稳稳的幸福”,幸福食堂实现线上点餐配送,中医诊所提供“下楼即达”的康复理疗,“社区+物业+机构”三方联动,有效整合周边资源,织密服务网络,彰显了武汉作为核心增长极在破解超大城市养老难题上的先行担当。

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科技赋能是破题关键。《条例》积极拥抱智慧化浪潮,支持鼓励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创新发展智慧养老。对此,武汉已率先布局,建成全国首个官方惠民养老供应链平台“安养链”,创建30个人工智能养老社区、5家智慧养老院,延伸设立近7000张智能化家庭养老床位,计划在未来三年推进人行机器人“入局”养老。江汉区在1个机构、6个社区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率先搭建区级“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打造应急呼叫、精神慰藉等8类智能场景,2024年共为493户老人、61个公共场所投放居家智能设备2888台,完成服务44万余次,让专业化服务“触手可及”。科技不仅是提升服务效率的“加速器”,更是延伸服务触角、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的“金钥匙”,让有限的养老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武汉市养老服务条例》的出台,是武汉应对“银发浪潮”的制度创新,更是服务湖北“支点建设”的主动作为。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以政策为基石筑牢服务框架,绘就一幅层次清晰、保障有力、智慧高效的养老服务新蓝图。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期待条例正式施行后,各级政府扛实主责,相关部门协同发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家庭个人尽心履责,同心同向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让江城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更有尊严、更有质量、更有温度的晚年生活,为荆楚大地乃至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方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恒(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民政局)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