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网信部门雷霆出击,集中处置了3008个假冒仿冒“自媒体”账号。诸如“动态新闻”“安徽省教育考试招生院”“日照文旅推荐官”“邮政精选”等账号,打着“权威”的幌子,行虚假宣传、售卖假货之实,严重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诚信。此类行为不仅损害公众利益,更侵蚀社会信任基础,因此需要社会共治,合力去破解冒牌“官号”难题。
假冒账号之所以屡禁不绝,根源在于其盗用了公众对特定名称、标识背后权威性的天然信任。在街道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张伪造的“社区通知”或一个冒名的“XX社区”“XX发布”公众号,足以让居民陷入真假难辨的困境。网络空间的天然匿名性与虚拟性,为假冒者披上了一层比现实世界更隐蔽、更迷惑的“隐身衣”。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公众对“官方”标识的信任盲区,轻松撬开信息真伪的防护门。这警示我们,权威认证一旦失守,虚假信息便会如杂草般疯长,治理成本陡然上升。
假冒仿冒账号屡禁不止,与网络平台审核机制不完善也密切相关。部分平台在账号注册时对名称、头像、简介等关键信息的审核流于形式,尤其是对“新闻”“官方”等敏感词汇缺乏有效识别。此外,一些平台为追求流量,对具有迷惑性的账号采取纵容态度,甚至变相鼓励“蹭权威”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乱象。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中,网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精准打击违规账号,如依法关闭仿冒媒体账号、严惩假冒官方机构行为、整治文旅领域虚假认证、打击品牌侵权行为等。这一系列行动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网络乱象“零容忍”的态度,同时也释放出明确信号,假冒仿冒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执法打击。
网信通报还特别强调“欢迎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监督举报”,这恰恰与基层治理中行之有效的“吹哨报到”机制相通。在社区治理中,楼栋长、志愿者、热心居民这些遍布角落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报告问题;网络空间的“清朗”工程同样需要依靠亿万网民的“火眼金睛”来充当“线上吹哨人”。网信部门督促平台“畅通举报渠道”,其本质就如同我们在社区显著位置设置举报电话、信箱,或者开通线上“随手拍”平台。在街道的实践中,“居民发现问题—网格员/社区工作者迅速核实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响应处置”的闭环工作流程,是化解矛盾纠纷、清除安全隐患的法宝,这也正是网络空间治理最值得借鉴和移植的宝贵经验,鼓励用户举报、平台快速响应、执法部门精准打击,形成线上共治合力。
此次针对冒牌“官号”的重拳整治,既是对网络“毒瘤”的一次精准清除,更是一面映照基层治理逻辑的明镜。专项整治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一步,但长远来看,仍需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升级和社会共治,才能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只有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伟力,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共治格局,才能让假冒仿冒账号无处遁形,真正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生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廖捷(黄冈武穴)
责编:曾达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