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让防溺水“冷知识”成为全民“热常识”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5日23:1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夏日亲水是人之天性,但一旦入水,往往暗藏不为人知的风险。一篇关于防溺水“冷知识”的科普文章,把大家最容易忽视的细节科普出来,这些细节恰恰是溺水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防溺水不是简单的“远离水域”,而是一场关于认知升级、责任闭环、社会共治的系统工程,唯有让“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让每一次亲水都与安全同行。

破除认知误区,筑牢思想防线。那些令人痛心的溺水案例,往往始于对“常识”的误读。“10厘米水深不足为惧”的轻视,让多少儿童在溪边嬉戏时坠入危险;“溺水者会大声呼救”的刻板印象,让岸边人错失最佳救援时机;“控水急救能救命”的错误认知,让多少生命在延误中消逝。传统宣传多停留在“禁止游泳”的标语式警示,对溺水原理、急救细节、环境风险的解读浅尝辄止,难以入脑入心。破解认知困局,需要创新宣传范式。教育部门应将防溺水“冷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课,通过情景模拟、VR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无声溺水”的恐怖、“手拉手救援”的风险;社区应针对老年人开展“逆向科普”,用方言短视频、邻里故事会等形式,纠正代代相传的错误急救经验;媒体需摒弃“标题党”式警示,以数据可视化呈现“浅水致死率”“错误救援死亡率”等硬核信息,让公众真正意识到“看不见的危险更危险”。唯有将知识转化为条件反射式的安全自觉,才能从源头上切断危险链条。

压实多元责任,织密防护网络。防溺水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却常因“责任空转”留下安全漏洞。防溺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需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校联动”的责任体系。政府层面应建立“水域安全档案”,对辖区内河流、池塘、景区水域进行拉网式排查,明确“危险水域必须设置智能报警装置”“儿童活动区水域须配备专业监护员”等硬性标准;文旅、水利、应急等部门需打破数据壁垒,建立离岸流、水温骤变等风险的实时共享机制,让预警信息精准触达每一位市民;学校与家庭要形成“教育闭环”,通过“防溺水责任书”明确家长监护责任,开展“家庭急救演练”等互动活动,让安全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当每个责任主体都守好“一亩三分地”,危险便无机可乘。

构建长效机制,守护四季平安。防溺水不能“靠天吃饭”,更不能“临阵磨枪”。现实中,不少地方的防溺水工作仍停留在“夏季突击整治”的层面,缺乏常态化的制度保障:秋季水位下降后,防护栏便无人维护;寒假来临前,急救培训便束之高阁。这种“季节性松懈”,恰恰为来年的风险埋下伏笔。真正的安全,需要从“运动式治理”转向“制度化守护”。可借鉴“河长制”经验,建立“水域安全长制”,将防溺水责任纳入基层干部考核体系,确保风险排查、设施维护、宣传教育全年无休;推动将“防溺水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在社区、学校、景区等场所标配急救箱、救生圈等设备,并定期开展使用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民间救援组织发展,培育“水域安全志愿者”队伍,让专业力量延伸到每个角落。唯有让制度的“缰绳”时刻紧绷,才能让安全的“堤坝”牢不可破。

水的温柔与危险,往往只在一念之间。那些防溺水的“冷知识”,实则是生命教育的“必修课”。从认知升级到责任落地,从应急处置到长效治理,每一个环节的精进,都是对生命最郑重的承诺。当“冷知识”成为全民皆知的“热常识”,当个体自觉与社会共治形成合力,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亲水的快乐,让夏日的清凉永远与安全相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昊炜(黄冈武穴)

责编:曾达飞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