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向世界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西夏陵的申遗成功,恰是这一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为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经典范例。
西夏陵的成功申遗绝非偶然。长达14年的申遗之路,背后是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坚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用科技手段为土遗址“延年益寿”,以系统思维守护文化生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管理有机结合,让这座沉睡在贺兰山麓近千年的历史遗迹,以其宏大规模、独特形制和丰富内涵征服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重要指示的忠诚践行。
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更是要求我们从文化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武穴,这座长江沿岸的江畔古城,同样蕴藏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禅宗四祖道信在此弘法,文曲戏传承二百余年,岳家拳刚劲有力,章水泉竹艺巧夺天工……这些珍宝与西夏陵一样,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亟待系统保护与时代转化。然而比起物质文化遗产,武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更大挑战。当前武穴非遗保护存在传承人老化、受众萎缩、创新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从西夏陵保护中汲取智慧。
在传承人才培养上,借鉴西夏陵保护中重视专业人才的做法,针对武穴非遗传承人老化的问题,联合教育机构在中小学开展非遗兴趣课程,并将岳家拳引入校园体育课程,让年轻人从小接触学习非遗,吸引更多新鲜血液加入传承队伍。创新传播与展示形式同样是关键。西夏陵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文曲戏、岳家拳、章水泉竹艺制作过程拍摄成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武穴非遗。此外,还要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挖掘吕氏艾香、章水泉竹艺等非遗资源,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依托西游故事开发非遗主题旅游路线,通过产业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经济支撑,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西夏陵申遗成功犹如一面明镜,照见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当代中国的文化担当。从贺兰山麓到长江之滨,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传承的使命一脉相承。在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让每一处文化遗存都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名片,让每一项传统技艺都化作滋养现代生活的养分,让中华文明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珮珮(黄冈武穴)
责编:曾达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