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浪打浪”的悠扬旋律,是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乡愁符号。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洪湖总磷指标较“十四五”初期下降近40%,2025年上半年水质跃升至Ⅳ类,创下近五年最佳水平。这来之不易的“洪湖答卷”,不仅是一汪湖水的苏醒,更是湖北在长江大保护征途上向生态顽疾发起攻坚的生动缩影。
洪湖治理8年磨一剑,靠的是科研人员踏遍62万亩湖汊的坚持,是工程师们“洗”泥降磷的匠心,是基层探索“旱养”模式的智慧,更是各级干部钉在墙上的“军令状”。2025年,湖北的生态保护工作,无论是长江大保护的深化、三峡库区及丹江口库区的治理、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推进,都需要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洪湖终于重现生机,中建三局工程师们运用技术清除底泥氮磷污染、各路治水团队以创新方案疏通洪湖。着眼长远发展,湖北将持续深化智慧监测网络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环境感知与预警能力;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让实验室的“金点子”更快落地为改善环境的“金钥匙”。
洪湖是四湖流域的“锅底”,其治理成效深刻依赖于全流域的协同。这要求我们转变思路,积极推动在主要流域,深化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实现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的跃升。
除此之外,还需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正如荆州由“传统水养”到“生态旱养”养鸭模式的转变,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同时,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等方面持续加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生态保护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形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
这份来自洪湖的答卷,其意义早已超越一湖一水。它彰显的是湖北守护长江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是荆楚儿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智慧,更是面向未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湖北生态保护之路,必将从洪湖治理的实践中汲取更强韧性和更大动能,一江清水东流的美丽画卷,也必将在荆楚大地更加壮阔地铺展。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康(武汉江岸区)
责编:刘文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