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创新潮涌,科技星火正成燎原之势。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近日,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新型工业化》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盼和嘱托的有力回答。今日之湖北,正以“破浪前行”之姿迈入整体跃升的新阶段,作为科教大省与产业重镇,湖北的实践不仅是区域创新的突围之路,更是对“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支点建设”的深刻作答。
基础研究是创新链的“源头活水”,其深度决定产业升级的高度。湖北深谙“原创性成果是最大竞争力”的发展逻辑,将实验室建设作为突破“卡脖子”难题的战略支点。从洪山实验室破解生物育种的“基因密码”,到襄阳隆中实验室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湖北实验室体系正在夯实一个个难题“从0到1”的原创优势。原创突破的底气,还源于对科研规律的尊重。湖北打破“四唯”评价桎梏,以“干部素质提升年”建设为抓手,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这种“静下来搞研究、沉下去做突破”的定力,带来了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8.9%、增幅全国第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2%、增幅全国第三,研发强度提高0.19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一,有效带动全社会崇尚创新、重视创新、踊跃创新的浓厚氛围。
以产研协同激活产业动能。科技创新的价值,终究要体现在产业升级的实效上。湖北以“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骨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在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每一步跃升,都印刻着“产学研用”协同的痕迹。在黄石,湖北首条规模化国产光纤激光器自动化生产线投产,推动激光产业迈向新高度。湖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同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被持续放大。湖北通过“创新积分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组合拳,引导企业将研发投入转化为竞争优势,2025年湖北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有望突破50%。产研协同的创新机制,让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成为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的催化剂,推动湖北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
以生态优化涵养发展势能。创新生态的厚度,决定创新动能的持久度。湖北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打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堵点。在人才领域,既以“战略科学家+青年梯队”模式培育本土力量,又以“柔性引才”“全球揭榜”吸引全球智力,不断健全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保障措施。2024年40%留汉大学生通过保障房实现稳定安居,真正做到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在金融领域,“鄂融通”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为科技企业提供从“种子期”到“成长期”的全周期资金支持,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在政策领域,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创新突破。唯有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活力迸发,才能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引擎”、区域发展的“强支撑”。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湖北的科创实践,是一部“以创新之变谋发展之新”的启示录。湖北正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干”的担当,在中部崛起的征程中书写“科创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支点固”的时代篇章。这股涌动在荆楚大地的创新劲风,终将吹开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鲜活样本。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豪立(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武汉金融街管理委员会)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