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湖北为科创高地建设提供硬核支撑”的报道,聚焦荆楚大地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涌向生产线的生动图景。科研成果如何成功转化,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引擎?湖北的答案,正藏在平台筑基、市场活水、人才聚力的三项“硬核内功”之中。
平台筑基,打通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若无法跨越概念验证与中试熟化的鸿沟,便只能止步于论文与专利,难以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平台建设,正是打通这一隘口的核心支撑。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原始创新策源,到脉冲强磁场大科学装置的全球聚才效应;从九峰山实验室助力半导体装备国产突围,到珞珈实验室空天信息成果落地生金,湖北以1个国家实验室为龙头、8个大科学装置为基石、10个湖北实验室为骨干,构建起支撑成果转化的“四梁八柱”。
市场导航,激活创新要素“一池春水”。科技成果转化,本质是技术要素的市场配置。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吸引7万余家企业在线对接,让技术供需如“江河入海”般自然交汇;武汉光谷“黄金十条”打破利益藩篱,将成果转化收益70%以上归属研发者,点燃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的热情;技术交易“四个有奖”等全国首创政策,更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当科研人员从“论文写在大地上”迈向“成果长在流水线旁”,当技术交易数据从纸面跃入产线轰鸣,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正为科技强国锻造最硬核的引擎。
人才托举,铸就创新生态“强引擎”。人才是点燃科技成果的“火种”,湖北对此全力布局。一方面,以制度创新释放人才活力,“科技副总”机制推动高校教授带着专利走进车间,“产业教授”制度引进行业专家登上讲台,人才在“实验室-生产线”的双向奔赴中打通知识价值链。另一方面,深层布局产教融合,武汉“中国车谷”与高校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定向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宜昌联合三峡大学打造新材料工匠基地,让课堂与生产线无缝衔接;武汉实施的“学子留汉”工程、襄阳推出的“隆中英才计划”,让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期许。今日荆楚大地,科技创新如长江之水奔涌不息,成果转化在产业沃野结出硕果,这片曾以青铜铸造文明、以活字印刷智慧的土地,正以新时代的“光谷现象”“车谷速度”“三峡创新”,奏响科技自立自强的荆楚和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亚禾(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唐家墩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