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风“竹节草”裹挟着狂风骤雨登陆我国东部沿海,上海、浙江、江苏等地迎来强风雨天气。这场台风不仅导致航班大面积取消、交通受阻,更因网络谣言的滋生,给公众心理蒙上阴影。当城市在狂风暴雨中艰难运转时,有人编造“外滩游客被困”“奉贤内涝”等虚假视频,有人散布“涵洞淹死3人”的骇人谎言。这些谣言如同台风衍生的“次生灾害”,加剧了社会焦虑,更扰乱了救灾 秩序。
谣言的传播从来不是偶然事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与社会机制,当台风等极端天气打破日常秩序时,公众会本能地寻求信息以填补不确定性,便为谣言提供了生存空间。回顾每次极端天气袭击,谣言都在暗处推波助澜。谣言制造者通过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等手法制造认知混乱,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恐慌,极大消耗了公共资源,而当“塔吊随风旋转是安全隐患”的误解被广泛传播时,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被悄然侵蚀。当应急部门忙于救灾,辟谣工作被迫分流精力;当市民因恐慌抢购物资,市场秩序便可能失控。谣言如同无形的“帮凶”,让本已严峻的灾情雪上加霜。
面对谣言,政府部门要牢记“信息充分供给是谣言最好解药”的治理逻辑,用“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其一,科普需先行。气象部门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普及台风路径、避险知识,通过“知识前置”策略,让科学声音抢占舆论场,压缩谣言的生长土壤。其二,信息需穿透。政府需建立“唯一信息源”机制,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猜测,上海机场通过APP实时推送航班动态,黄浦区利用社区微信群发布避难所位置,当权威信息跑在谣言前面,当官方通报能够及时回应疑惑,谣言自然失去生存空间。其三,响应需迅速。创新思路构建长效机制,压缩谣言响应链条,如青岛的“网上辟谣平台”,借助大数据手段,对反复出现的灾害谣言进行分类标注,当相关谣言视频出现时,系统可自动匹配历史案例并推送辟谣信息,这种“技术+制度”的创新,使辟谣效率大幅提升。
抵御谣言,每个人都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共同筑成抵御谣言的第一防线。要保持理性,不做谣言的“二传手”,面对博眼球的视频,一定要管住手指,并多问一句“消息来源”,便不会成为谣言“中转站”。要提升鉴别力,练就识别谣言的“火眼金睛”,牢记“信息验证三步法”,从信息权威性、内容客观性、逻辑合理性进行充分评估论证,善用官方渠道进行验证,而非轻信“朋友圈爆料”,更要主动发声,成为阻断谣言的“碎纸机”。
台风终会过去,但谣言的“台风”可能随时再起。从政府到公众,从线下到线上,构建“权威发布—科学辨识—主动辟谣”的闭环,才能让真相跑赢谣言。无论是身处暴风中抗击“竹节草”的江苏,还是应对其他极端天气的地区,只要我们同心同向,便能让清风驱散阴霾,让真实照亮人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伟杰(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刘文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