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这片2.67平方公里的纯居民区,常年活跃着近700名外卖、快递小哥。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为辖区10万居民的生活所需而奔走忙碌,也在这里找到了温暖如家般的归属感。这里是市、区社会工作部门认定的新就业群体服务“友好街道”,也是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工作创新实践的示范样本。
何为“友好街道”?它绝非简单的政策标签,而是对新就业群体生存现状的真切回应。具体而言,是指街道能为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便利和服务,使其免于进门难、停车难、用餐难、技能提升难等困扰,从而像其他群体一样从容共享城市发展红利。南湖街道的温暖人心,正源于这份对“友好”的具象化实践。
这份“友好”,彰显了治理者敢闯敢试的担当。从全市首家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江城蜂巢”、首个“骑手友好社区”、首批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到全省首家小哥公寓,多个全省、全市首创的“暖新”措施在此先行先试,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超30万人次。一连串“首创”背后,是跳出“等政策、靠资源”的主动担当,是另辟蹊径的勇气和智慧。这些探索证明,社会治理不是被动应付问题,而是主动发现需求、积极创造条件。
最具突破性的当数全省首家小哥公寓——南湖智慧小哥公寓。南湖街道辖区内的小哥多为外来人口,不同程度面临“住房难”问题,而当前新就业群体的住房优待政策尚不明晰。一边是群众迫切需求,一边是政策客观限制,“两难”之间,街道大胆探索创新,用市场思维破题:联合辖区企业盘活闲置售楼部,将改造后的空间整体出租给平台企业,再协调多方让利促成租金优惠,最终让小哥得以实惠价格入住。这种模式既不违背市场规律,又守住了民生底线,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在这场探索实践中,没有“等靠要”的惰性,展现的正是武昌干部“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胜不休”的精气神。
南湖街道的“友好”,既有干“大事”有决断力,更有干“小事”的持久力。“云上小哥驿站”连续3年为小哥提供线上服务、每周四雷打不动推送学习资料;街道挨家挨户动员商户加入“暖新”联盟,为小哥提供免费理发、口腔义诊等服务;还有年年不落的“夏日送清凉”“集体生日会”……这些措施或许没有首创“光环”,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正的友好,从不在噱头里,而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南湖“友好街道”只是武昌区关爱凝聚新就业群体的一个缩影。从户部巷连续4年“爱心冰箱”活动,到黄鹤楼下的新就业群体幸福家园,从杨园电信片区“轻骑哨”志愿队到徐家棚“徐霞客大家庭”,武昌区14条街道都在立足辖区实际,让“暖新”服务既有常态化保障,又有差异化温度。
当前,武昌区正在全力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从130余个新就业群体友好阵地,到外卖小哥与物业保安“牵手”行动及“换岗”体验,再到全市首个暖“新”数字地图、首个“新兴学院”,“暖新”矩阵已然铺开,小哥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在于其经济指标,更在于其对每一位城市建设者、服务者的态度与关怀。在武昌,每个为生活打拼的人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一份尊重、一种归属。这或许就是“友好”二字最厚重的分量,也是对一个地区发展最高的评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寓青(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