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武汉市武昌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区域总营收突破百亿元,成绩亮眼,跑出“双碳”经济“新速度”。
回望我国“双碳”工作历程,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郑重宣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开启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新篇章。各地积极响应,奔赴碳金融、碳产业等新赛道,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赛跑中,武昌区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不仅率先起跑,更展现出领跑之势。
武昌的先发优势,源于全国唯二的碳交易核心平台——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的落户。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交易中心设于上海,而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即中碳登)则于2021年7月落户武昌沙湖之畔。中碳登不仅填补了湖北省无国家级金融市场平台的空白,更是让武昌区一跃成为中国碳市场的“数据中枢”与“交易心脏”。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碳登支撑全国碳市场交易累计成交总量突破6.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454亿元,资金清算规模超908亿元,业务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庞大的交易体量彰显了武昌发展“双碳”经济的巨大潜力。
作为传统金融强区,武昌为碳金融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区内汇聚360余家区域总部型及法人金融机构,2024年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规模达2.3万亿元,多项金融指标位居均居武汉乃至湖北省前列,金融资源富集,为碳金融产品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坐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25所高校院所,聚集27名两院院士、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产业技术创新实力雄厚。
天时地利之外,更需人和。武昌区紧抓历史性机遇,在中碳登落户仅五个月后的2021年12月,便将创建全国碳金融集聚示范区写入区党代会及区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建立碳共识、碳述职、碳招商、碳创新“四大行动”工作机制,推动跨部门协同、形成“全区一盘棋”的转型格局。
上线武汉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武碳通”;推出华中地区首个碳普惠线上平台“武碳江湖”;建设低碳机关、社区、园区、校区、楼宇、景点等“六大场景”;成立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打造“首义论碳”碳交流品牌;成立“碳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和“碳金融集聚示范园区巡回审判法庭”……一系列创新举措,充分彰显了武昌的开拓精神与高效执行力。
同时,武昌区将中碳登大厦周边既有的20栋商务楼宇纳入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梳理出10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为涉碳企业落户提供充足载体。依托中碳登的“金字招牌”,已吸引碳征信、碳评级、碳金融、碳资产、碳科技等涉碳企业400余家,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碳产业链。
尽管成绩亮眼,诸多挑战也不容忽视。当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交易主体相对单一,市场深度与活跃度有待提升,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仍需突破。
面向未来,武昌区需在巩固既有优势基础上,向更高目标迈进。积极争取上级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支持,加速资源要素集聚;持续完善“双碳”服务业和绿色产业相关配套;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工具、平台、制度创新,做大做强碳市场;持续招大引强、培新育优。从“一楼引领”升级为“一带支撑”,从“先行起步”升级为“成形壮大”,努力绘就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新蓝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寓青(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