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人民城市 ,“城”载幸福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5日10:1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盛夏的武汉,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漫步在江滩边,满眼皆是浓郁的绿意,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热情。江边游人熙熙攘攘,孩子们在沙滩上嬉笑玩耍,大人们则或漫步赏景,或驻足拍照,尽情享受着这惬意的时光。在光谷的智慧社区,智能门禁系统自动识别,保障着居民的安全,还有各种便捷的线上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而在汉口历史风貌区,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建筑,在保护与修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实则是人民城市理念在荆楚大地上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城市的每一步发展,都如同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见证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攀升。

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国67%的城镇化率背后,是9.4亿城镇居民对“家门口幸福”的期盼。唯有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方能破局开路,这既是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遵循,也是回应人民期待的必由之路。在武昌昙华林,改造后的街区既留住了青石板路,又添了智能充电桩,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小到充电桩配置、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小事,大到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宏观决策,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逻辑,是把“人”的尺度作为建设治理核心,让城市成为托举美好生活的坚实基座,更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窗口。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一场关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变革。先得摸透城市发展规律,而后科学统筹规划,此乃城市工作的基石。譬如,河北雄安新区谋定而后动,历时8年精心布局,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步规划,彰显“千年大计”的从容与定力。城市发展告别“摊大饼”式的粗放扩张,转而追求“绣花”般的精细雕琢。上海衡复风貌区“一幢一策”“一路一方案”,让老洋房与现代画廊相映成趣,历史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城市发展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制宜方能留住城市的“根”与“魂”。哈尔滨借冰雪点燃文旅热情,苏州以园林诉说江南诗意,天津凭曲艺唱响文化强音,它们都在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唯有立足自身特色,城市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武汉,堪称超大城市治理的“湖北典范”。这座城市,以生态为笔绘就绿色画卷,“一城净水入画来”,海绵工程覆盖超300平方公里,其经验还获住建部推荐;以创新为翼实现数智腾飞,“武汉云”以“数据+算力+场景”模式,突破城市发展瓶颈,提供数字化转型“样板”。基层治理同样亮点纷呈,江岸区串联红色场馆,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城市文脉薪火相传;武昌区“留改拆建控”并举,让古城历史风貌区焕发生机,街头博物馆与历史建筑“活”了起来;洪山区依托高校资源,打造高能级“大学之城”,推动校地协同共治。城市的治理,不仅是技术与数据的叠加,更是对民生温度的守护与人文精神的传承。超大城市治理,既要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格局,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更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让每一项政策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当生态底色与创新动能交相辉映,当历史文脉与现代治理相得益彰,城市便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温暖家园。武汉,正以这样的智慧与担当,书写着超大城市治理的“时代答卷”。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更需历史耐心与久久为功。锚定“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目标,才能让城市真正成为托举幸福的家园。武汉正以长江为墨、大地为卷,以“敢为人先”的担当,绘就让城市美好、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小榕(武汉市洪山区委组织部)

责编:刘文颖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