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难看的治理 “形象工程”几时休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11:0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总台《财经调查》栏目组曝光山西稷山县投入230万建成的23座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只能看不能用。新建公厕本为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促进公共卫生安全,改善生活质量,却因后续维护机制缺失、权责模糊而变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空耗资源、劳民伤财,何其可惜。

建好却不能用、不让用,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积弊,这不单单是砖石水泥的浪费,损耗的更是公信力。“民生无小事”,把好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需要党员干部始终怀揣为民初心,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更要贴近群众,将众人智慧汇聚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蓝图。

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弘扬三大精神、赋能支点建设”专题学习中树立正确政绩观,转作风、提能力、转作风、拼业绩、比贡献,强化奉献意识和责任担当,努力做到清廉有为,真真正正的为人民群众谋事、想事、议事、做事。

扎实开展调研,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做好功课,俯下身子,不预设结论、不框定路线,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深入了解中确定民生痛点和治理难点。调研的每一页都浸着烟火气,调研成果才会真正接地气。

充分征求群众对工程项目选址、功能的意见,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政务公示栏等渠道,公开决策过程和资金流向,做到“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让群众清楚每一分钱的用途,遏制“重建设、轻管理”行为,推动“惠民工程”长效实用。

畅通反馈渠道,通过市民热线、村委会和党员志愿者队伍快速收集群众诉求,及时反馈,由群众评判“惠民工程”好不好,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监督者”,树立“主人翁”意识,避免政策施行与民意脱节。

一座公厕的开关,检验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深度。党员干部要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深入基层,诚诚恳恳听民声,引导群众从“看客”变“主人”,让民意成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标尺,打通惠民利民“最后一公里”,才能让基层治理中的每一分投入,化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自瑞(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