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夏日,热浪滚滚,纳凉成为了这个季节里文旅的新宠儿。7月30日,“木兰度假·清凉一夏”在黄陂木兰草原开幕,活动现场发布多种旅游度假产品,致力于在火热夏天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清凉体验。在各类夏日旅游产品火爆销售的当下,纳凉经济如何趁热向上、进而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还需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服务当先,抓住群众需求“牛鼻子”。京山市新市街道青年路社区“光影课堂”在纳凉夜开课,以“光影+安全”为主题放映红色公益电影,让居民在纳凉的同时还能学习到安全知识,兼顾了群众的休闲需求与社区的安全宣教,为居民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在木兰不夜城,面积1500平方米的超大水池里,“水上冲关”活动非常吸睛。水上蹦床、浮桥、平衡木桩……每一个赛道都有一个武汉元素。这种闯关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游客的好奇心,蒜鸟、长江大桥等地方文化元素的融入也使得景区在差异化发展中坚守住了武汉当地特色。在选择日益多元的当下,纳凉经济需要切实关注民众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从夜间纳凉到人防开放、从水上乐园到室内滑雪,丰富多彩的各类清凉场所为群众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也让群众得到了更为新鲜的游玩体验。
因地制宜,打出文旅融合“组合拳”。7月16日,第50届武汉渡江节开赛,2000余名“泳士”劈波斩浪,观众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共赴与长江激情之约。这项充满武汉特色与历史渊源的活动既能体现出武汉人拼搏向上、敢为人先的精神,又能拉动沿江旅游带的消费,还能向世界推介武汉的风土人情与独特风貌,可谓是一举多得。海拔1300多米的秭归县芝兰谷景区里吸引了众多前来避暑的自驾游客,当地充分利用凉爽的天然条件发展纳凉经济,有力带动了当地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发展。两地在湖北省内虽相隔千里,却都因地制宜地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展夏日纳凉经济,既实现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塑造了独属于夏日纳凉经济的品牌效应。未来要进一步通过“政企联动、文旅融合、惠民利企”组合拳,全面激活湖北夏季文旅消费市场,释放更多夏日经济动能。
把握机遇,创造全域旅游“新蓝海”。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要盘活提升存量空间,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夜间文旅经济,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丰富避寒避暑旅居,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显示,2025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有望突破25亿人次。这充分显示出了暑期全域旅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丰富的优化路径,湖北在面对这片“新蓝海”时要积极捕捉市场脉搏,充分利用“山水清凉矩阵”等地方夏日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乡村康养游、红色研学游、避暑亲子游等多样旅游项目,全方位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文旅消费服务。同时要用好以文促旅这一重要抓手,通过“夜上黄鹤楼”“荆风楚韵”文博游等主题文旅产品打造独树一帜的文化IP,嵌入文创剧场等新型业态,解构荆山楚水的文化肌理,串联荆楚大地的夏日风情。
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中,纳凉经济不仅为人们带来了阵阵凉意,更为消费市场带来了一股强劲热浪。若想让纳凉经济带火更多夏日专属消费场景,为消费市场增添新活力,既需服务群众、因地制宜,更需把握机遇、推陈出新。唯有如此,方能将季节性的纳凉经济转化为长久性的消费动力,将夏季炎炎烈日的闷热转化为文旅持续发展的火热,让全域旅游乘着纳凉经济这一助推器乘风破浪、一路长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润泽(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民族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