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健全体制机制为依托,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当前,国内产业面临“大而不强、强而不精”的困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破题关键。武昌中科・武大智谷环大学创新发展带,集聚27名两院院士、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北斗应用、生命健康、深地储能等领域“腾笼换鸟”,正打造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策源高地。这印证了通过技术、市场、管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性。加强新领域制度供给,完善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产业政策,更能引导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
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部分西方国家凭借产业链高端位置获取丰厚效益,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要整合产业链资源,建强“互通、互信、互助”的数据共享平台;另一方面需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增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循环的良性互动。
新兴市场国家加速崛起,发达国家探索全新产业领域,全球产业主导权竞争日趋激烈。武昌沙湖周边的碳汇大厦形成绿色发展“磁吸效应”,400余家涉碳机构、企业构建完整双碳产业链,正是抢占未来赛道的实践。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前沿的门槛,唯有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未来产业格局,才能掌握发展主导权,为新质生产力蓄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破解发展难题、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从产业转型的突破到效益提升的深耕,再到未来赛道的布局,每一步创新都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洁(武汉市武昌区委统战部)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