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斩断年报诈骗“黑手”,筑牢企业信用“防护网”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18:3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

近日,吉林警方破获一起年报诈骗案,一举捣毁13个诈骗窝点,揭开了波及全国25省市、5000多家商户受害的“灰产”链条,令人心惊。诈骗分子冒充市场监管人员,利用伪造微信小程序,以“代办移除经营异常”“补报年报”为名,骗取商户费用。此案精准击中了部分中小商户对政策不熟悉、对“信用异常”恐慌的软肋,更暴露出信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风险暗礁。

当企业信用被不法分子当作牟利工具时,真正的监管者正在用实际行动守护信用价值。在武汉经开区,某国际控股公司因跨省数据流转异常被误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经营一度受阻。接到求助后,市场监管局迅速启动信用修复机制,三级部门协同联动,在最短时间内查明系系统显示异常所致,依据《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的包容审慎原则,特事特办完成信用修复。这一案例生动体现了现代信用监管的核心要义,既要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更要对诚信企业“无事不扰”,在“误伤”时及时纠偏。

当前信用监管仍面临信息壁垒、协同不足等挑战。在吉林的诈骗案中,诈骗分子之所以能得手,正是瞄准了中小商户对年报政策的信息盲区。当商户因恐慌而轻信“李鬼”时,如何让代表政府公信力的“李逵”更快、更有效地触达并服务市场主体,成为一道紧迫的考题。因此,必须推动信用服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信用监管尚存在诸多痛点,修复工作若局限于个案“救火”,难解系统性困境。一方面,要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互通;另一方面,要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动态监测信用风险,将预警服务前置到企业年报、招投标等高频场景。武汉经开区探索的“快速响应—协同研判—容缺修复”机制,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吉林的诈骗案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信用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仍需加固。而武汉经开区的修复实践则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既以刚性制度筑牢信用“防护网”,又以柔性服务及时化解企业“燃眉之急”,刚柔并济,让合法便捷的官方通道成为企业的首选和唯一信赖。当制度的“防护网”越织越密,服务的“及时雨”精准送达,诈骗“灰产”终将失去土壤,万千企业方能轻装前行,这正是建设“诚信中国”的坚实步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斯伊(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群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