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演艺新空间”点燃文旅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22:1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追着演出场地“跑图”看剧、高密度“连打”不同剧目,在剧院开启“超长续航”模式……如今,“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早已跳出口号,成为千万剧迷的生活日常。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演出场次首次突破20万场,同比增长13.21%,以演艺新空间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消费,不仅有效破解了以往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更通过不断成熟的文化IP为物理空间注入更多经济属性,催生丰富的关联产业链与消费动力。

在上海,21层的闲置办公楼亚洲大厦仅用一年便完成华丽蜕变,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演出密度最高、人气最火爆的文旅打卡新地标之一。据统计,2024年上海的音乐剧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半数以上,环人广区域(上海人民广场周围)快速发展的各类演艺新空间,使得上海音乐剧演出几乎全年无休,打开社交平台搜索“入沪看剧”,相关攻略数不胜数。当上海市场持续火爆,华中地区演艺市场潜力亟待释放之时,今年七月,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57号清江饭店的联创艺空间正式启幕。作为华中首个垂直演艺综合体,目前已引入《嗜血博士》《怪物》两部上海爆款音乐剧,正在武汉掀起全新的戏剧风暴。

当人们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如何近悦远来,如何宾至如归?一条路径是,从文化消费新趋势找到供给新方向,实现“戏剧流量”到“商业增量”的高效转化。“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是演艺产业与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商业形态。体验一场紧张刺激的沉浸式戏剧,散场后点一杯联名主题咖啡,在热闹的文旅地标探寻城市文化……在提供优质剧目的同时,演艺新空间的关键在于打破空间壁垒,扭转“散场即终结”的传统消费逻辑,将单次观演延伸为“演出+旅游”“演出+商业”的综合消费体验,完成从人气聚集到深度体验、从单次消费到多元价值挖掘的升级,构建起“艺术赋能商业、文化反哺城市”的创新业态。

通过学习亚洲大厦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这类新兴业态的茁壮成长,离不开精准的政策扶持、市场的耐心培育和文化的深植滋养。一方面应持续在演艺空间载体打造上发力。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演艺新空间数量,加快行政审批效率,增强行业主管部门服务意识,创新推出“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等更多提升行政审批效能的举措;二是完善行业管理机制,引导行业协会探索制定相关准入及退出机制,倒逼演艺新空间不断激发内生活力,丰富小剧场剧目内容供给;三是提供技术指导。引导相关机构组建专家委员会,集聚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为企业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应持续在演艺生态营造上发力。一是强化金融支持,依法依规对演艺行业及困难企业提供降税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演艺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二是打造节展活动品牌,积极举办各类演艺节展活动,推动常态化运作,积极营造全城有戏的氛围;三是夯实人才基础,加大对创作、编导、表演等重点领域头部人才引进力度,与市内知名院团、高校、剧院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演艺人才发展环境。

从一栋栋演艺新空间的建成落地,到一个个拖着行李箱远道而来的观众,背后映射的是城市文化产业供给的日益丰富、配套服务的加速优化和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稳步提升。未来,演艺新空间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这些熠熠生辉的文化新地标,终将串联起城市的文化艺术脉络,成为驱动文旅产业繁荣、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强劲新引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星妍(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紫阳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