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025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主题论坛在江苏苏州举办,这是自2022年首次举办以来,连续四年深刻探讨数字经济与青年发展话题。此外,今年4月举办的中国-中亚青年发展对话会,同样聚焦“加强数字经济合作 助力青年共同发展”这一主题。这意味着,数字经济与青年发展的共生共融已然成为世界共识。
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新时代青年对网络世界、虚拟空间、线上平台等前沿技术有着天然偏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网约车、智慧医疗等一大批“数字+”产业迅速发展,实体商业向智慧零售转型,传统运输向智能驾驶迈进,纸上学习逐步拓展到指尖知识付费,传统产业正在跨上数字赋能转型升级的新台阶。比如武昌区推出元宇宙形象代言人“武畅儿”,打造昙华林文艺小镇3D数字光影秀,恰恰印证了青年偏好对数字场景的定义。同时,根据《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绿色可循环生活成为“新时尚”,青年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家电等领域的消费偏好,也将引导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未来,着眼推动数字产业抢滩布局新领域、挖掘垂直新赛道,也应注重深入挖掘青年学习、工作、生活、消费的需求特点,发挥需求牵引作用,精准打造应用场景、拓展市场空间,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创新循环、动态平衡。
今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丁汉教授团队研制的“荆楚”人形机器人项目落户武昌区数创大厦,年仅28岁的青年工程师杜乐然就是这个重大项目的“一号员工”。荣获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的铁四院“数智交通创新攻关团队”,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青年科创竞赛奖3项,206名团队核心成员中青年占比高达64%。这些案例共同指向,青年对数字技术的创造性应用,正成为产业数字化的“转换器”。因此,加强数字化青年人才培养对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武汉大学于2024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正是顺应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着力培养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配的高素质数字人才。未来,还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数字技术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立足产学研融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采取“订单班”“企业导师制”等方式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以用为导向、以市场为支撑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不断推进,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群体迅速壮大。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75.1%的受访青年愿意在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或创业。带货主播、视频博主、小程序设计师、机器人训练师等数字职业,为青年提供了更个性化、灵活化、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但深究其构成情况,一方面部分数字职业通过线上入职、远程操作等新型就业形态,有效降低了青年就业创业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门槛,另一方面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精通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高端数字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从加快培育数字就业机会、持续提升数字技能、大力推进服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未来,政府、市场主体、高校等各方应协同发力,进一步丰富和规范青年数字就业形态,稳步提升青年数字素养和技能,逐步完善青年就业创业保障体系,从而通过数字经济发展带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青年就业。
青年是最具创新性、最有创造力的新生力量,数字经济发展呼唤更多的青年力量奔涌勃发,广大青年也在数字经济洪流中逐浪前行、拼搏奋进,这正是一场数字经济与青年发展的“双向奔赴”。期待新时代青年把握时代机遇、扛起时代使命,争做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莉(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武昌团区委)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