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网报道,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0%。2025年,恰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产业格局。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激活产业潜能,成为各地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在此背景下,武昌区积极探索破题之策,过程中既有政策托举的温度,也有算力引擎的速度,更蕴含着校地协同的深度。
政策扶持为产业转型筑牢根基。武昌区创新推行“黄鹤楼星空”计划,建立了完备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每年投入1亿元政策性资金,精准扶持科创企业数字化改造。与此同时,在滨江数创走廊管委会的推动下,沿徐东大街打造出13栋数字产业楼宇集群,并通过租金减免、配套升级等一系列举措,吸引200余家数创企业在此集聚发展。这种“政策+载体”的组合策略,为转型企业营造了充满活力的“数字生态圈”;而“政务直通车进楼宇”“全职党建指导员驻点服务”等配套措施的加持,更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算力资源为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动能。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性资源,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研究数据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数字经济增长0.33%,拉动GDP增长0.18%。武昌智算中心的加速落地,犹如一座“数字发电站”为产业发展供能。该中心特别面向中小微企业推出“算力券”政策,从去年开始,每年向辖区企业和招引企业发放600万元,让更多企业能够低门槛享受强大的算力资源,实现“轻装上阵”的数字化转型和研发创新。截至去年底,武昌区已有武汉京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10余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算力券”并使用了算力资源,将购置算力的成本降低约70%。
高校科研力量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泉,而武昌区正凭借辖区高校院所云集的先天优势,以校地协同为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创新活力。今年3月,武昌区联合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成立中科·武大智谷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中心,打造武昌版的“武创院”,这一举措既是深化校地合作的关键实践,更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该中心整合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构建“1站+7中心”的“北斗七星”服务体系,涵盖项目孵化、企业培育、招商引智等全流程服务。通过强化校地政策对接、平台对接、项目对接,助力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无缝衔接。
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止于生产线的迭代升级,更是一场关乎创新与突破的深度变革。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武昌区正以政策扶持为帆、算力资源为桨、校地协同为罗盘,在产业转型的航程上破浪前行,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菁(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珞珈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