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筑牢极端天气“防护网”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4日08:5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今年8 月以来,已有甘肃、北京、广东等多地遭受暴雨、大暴雨等极端天气,引发部分地区出现城市内涝、山洪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已非“百年一遇”之罕见。当风暴潮水汹涌而至,高温热浪席卷肆虐,并且还裹挟着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之时,我们基层一线,正是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当下,筑牢“最后一公里”防线,正是应对极端天气的不二法门。

风险意识是抵御灾难的第一道无形屏障。基层工作者当需具备如履薄冰的警惕,时刻关注气象预警信息,主动学习极端天气特征及自救知识。同时,更要肩负起宣传动员的责任,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贴近生活的演练,将防灾意识送到每个社区、每户人家,让“宁防十次空,不放一次松”的理念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唯有常怀忧患之心,才能将“被动救灾”转化为“主动防灾”,让“防患于未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基层应对极端天气,绝非仅凭赤手空拳之勇。应立足本地灾害风险特点,精准梳理短板弱项,制定并持续完善“一事一策”应急预案。对应急物资储备库务必做到心中有数、定期更新;组建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明确责任分工;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摸清辖区内老弱病残孕等脆弱人群分布,建立“一对一”帮扶台账,确保紧急关头“找得到人、帮得上忙”。周密的预案、充分的物资、专业的力量是化被动为主动,在风雨中撑起一片安宁天空的坚实柱石。

极端天气应对绝非基层唱“独角戏”,而是需要上下贯通、部门协同、社会动员的“大合唱”。基层务必确保预警信息传递渠道畅通无阻,与上级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共享信息、协调资源。同时,积极引导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多元力量有序参与,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合力。如此织就防汛抗灾的“毛细血管”网络,才能将力量源源不断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一张覆盖全社会的生命安全网。

提升基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既是守护万家灯火的务实之举,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唯有持续加固思想堤坝、夯实能力基石、织密协同网络,方能使这“最后一公里”防线固若金汤。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萍萍(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中南路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