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赛迪顾问发布“2025年全国百强区”榜单,武汉市武昌区再前进一位,跃居全国第40位,连续第六年稳坐湖北省首位。在激烈的城区竞逐中,武昌连年进位,不仅彰显其经济基础的坚实,更体现出转型发展、争创一流的喜人成果。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区,正以“对标争先”的姿态,在服务支点建设中书写着“何以武昌”的答案,更在实践路径中诠释“武昌何为”的担当。
回顾武昌的发展史,俨然就是一部“敢闯敢试”的开拓史。从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到近代工业发源地,从“九省通衢”枢纽到现代化中心城区,武昌始终以“首义精神”为内核,在变革中寻找机遇。当城区竞争维度已从单纯的经济体量“扩张”,深化至产业结构之“优”、创新动能之“强”、人才引力之“厚”与治理效能之“高”的全方位比拼,武昌持续进位的密码,正藏于其“以新促强”的坚实步伐之中。
在区域经济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对武昌而言,“对标争先”已从一句口号转化为发展常态。作为千年古城,武昌自古便是商业重镇与人文高地,承载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基因。这种基因在当下已转化为产业创新的澎湃动力。2024年,武昌GDP突破2000亿元,数字经济占比达50%,碳汇大厦集聚400余家涉碳企业,全国首个高铁设计产业总部楼宇落子环沙湖。这些数据背后,是武昌对新兴产业的精准布局。不仅如此,武昌充分利用本地科创资源优势,以滨江数创走廊、中科·武大智谷等平台构建产业生态,形成“人才-产业-城市”的良性循环。2025年上半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新增20家专精特新企业。
武昌的争先底气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资源禀赋。近年来,武昌以三大前沿赛道为突破口,为加快建成“支点”中的“支点”注入新动能。在空天信息领域,精心规划小洪山科学城、珞珈创新港产业园、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等载体,形成了以40余家相关企业为基底,总产值超30亿元的北斗核心产业规模。在数字经济方面,武昌多措并举,推动以滴滴出行华中总部为代表的一批叫得响名号的数字经济企业选择落户武昌,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实现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武汉滨江数创走廊拓展到18栋楼、150余万方,新注册数字经济产业276家、增长24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昌区以碳汇大厦区域为核心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构建以碳金融为牵引、碳科技为主导的“双碳”服务产业体系,服务周边形成绿色船舶、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奋力打造全国“双碳”科技创新的标杆示范。
百尺竿头,武昌进位之势已成,然竞逐未有穷期。从“何以武昌”的摸索探寻,到“武昌何为”的实践路径,武昌的“对标争先”既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时代的召唤。未来,当文旅胜地、金融之城、设计之都、科创强区、商贸中心五大目标交织成网,将吸引更多人因一场展览、一次创新、一个梦想而奔赴武昌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