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中,武昌区在“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中排名第40位,较去年前进1位,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这份成绩单是其在经济发展中持续探索创新的见证。其中,消费市场的创新升级正以“新”的姿态,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实现跃迁的核心动能。
武昌消费升级突破传统单一商业体辐射模式,以“立体突破”展现新特征。武汉SKP、武昌万象城、亲橙万象汇等商业航母集群落地,构建起多层次消费生态。华中首家SKP开业首日销售额破亿,近400家国际品牌首次入驻,助推商业能级迈向国际化;武昌万象城启幕,让滨江商务区3公里内聚集7家顶尖商业综合体,打破武汉“北强南弱”商业格局。集群效应通过品牌互补、客群共享、业态联动,形成“1+1>2”价值乘数效应,推动消费从“满足需求”升级为“创造体验”。
昙华林文艺小镇二期、斗级营一期的火爆,揭示了消费场景中“文化赋能”的深层逻辑。前者融合百年建筑肌理与现代文创,让购物升华为文化体验;后者以历史街巷为基,注入新兴业态,成为年轻人打卡的“城市文化会客厅”。这些特色街区的成功,印证了当代消费的新逻辑,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场景承载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消费市场的繁荣,源于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深度共振,这一逻辑在武昌区实践中得到生动印证。政府以“恰到好处”的作为,既尊重市场规律,又主动引导方向,突破传统政策“大水漫灌”局限,实现“精准滴灌”的效能跃升。通过“昌七条”、消费券等工具,财政资金精准对接餐饮、零售、文旅等领域,依托数字化手段触达目标客群,将政策效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能;以旧换新政策直击大宗消费痛点,既拉动即时消费,又助推绿色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这种政策智慧的深层逻辑,在于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机制。政府通过制度设计降低消费门槛、优化消费环境,而市场则通过业态创新响应消费需求。二者形成的合力,让武昌消费市场始终保持“热而不乱”的活力状态。
消费市场升级为武昌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层动能。2024年武昌GDP达2002亿元,同比增长5%,在中心城区中率先突破2000亿元,其中消费的拉动作用显著。这种带动不仅限于直接消费,更通过产业链传导促进关联产业升级,如商业综合体催生高端物流、智能安防等需求,特色街区推动文创设计、非遗传承等产业发展,形成“消费升级—产业创新—经济增长”的良性闭环。从社会价值看,消费市场扩张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2024年武昌区新增就业3万余人,形成“就业-收入-消费”良性循环。同时,超5000万人次的游客量、500亿元的旅游收入,彰显其“消费目的地”吸引力,这正转化为人才与企业的集聚竞争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伴随居民收入提升与观念转变,品质、个性、绿色消费成主流,这要求武昌在巩固商业优势基础上,聚力“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譬如,引进国际顶级品牌与新兴业态,推进传统商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智慧消费”增长点。更关键的是坚守“文化根脉”这一核心竞争力。昙华林、斗级营的实践表明,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深度融合方能构建独特消费生态。未来,武昌应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故事、有温度、有活力”的消费场景,让消费成为彰显城市气质的窗口。
武昌“新”消费实践,勾勒出高质量发展路径,不仅体现为亮眼经济数据,更是城市治理、文化软实力与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展现。随着消费新动能释放,武昌将稳步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实支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慈镁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