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武昌以实践证明含“绿”量就是含“金”量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22:0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绿色低碳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湖北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准锚定发展方向,着重强调提升发展“含绿量”,为全省各地勾勒出一幅绿色转型的清晰蓝图。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武汉市武昌区积极响应,近年来持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绿”字精心谋划,锚定绿色智能船舶和“双碳”经济发展方向,全力打造产业转型的绿色引擎,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武昌滨临长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其船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辖区内汇聚了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众多顶尖船舶设计单位,以及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实力雄厚的航运单位。这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犹如璀璨星辰,共同构成了武昌船舶产业强大的创新矩阵和产业生态。

为加速落实湖北省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战略部署,武昌区敏锐地抢抓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试点示范发展新机遇,在顶层设计和空间布局上双管齐下。一方面,做实顶层设计,精心出台了《武昌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产业发展制定了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蓝图,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确保产业发展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做优发展空间,倾力打造湖北船舶大厦和武汉船舶大厦两栋专业特色楼宇,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依托长江船舶供应链平台,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983家入链。如今,武昌正朝着打造国家级内河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高地与全产业链集聚平台的目标稳步迈进,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自“中碳登”落户碳汇大厦以来,武昌区便将“双碳”经济作为驱动区域转型的强劲动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双碳”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武昌区紧扣碳服务链抓落地,精心构建了以碳汇大厦为核心,襄阳大厦、长江创投大厦等为辐射的“1 + N”“双碳”产业空间格局。这一布局犹如一张精密的产业网络,将各类涉碳企业和机构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通过打造全国低碳产业园示范标杆,共吸引90家涉碳企业入驻碳汇大厦,成功招引400余家涉碳企业聚链成势,为“双碳”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在赋能绿色产业链发展方面,武昌区同样不遗余力。打造全国首个高铁科技产业总部楼宇国铁城投中心,签约国铁新投等20余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了高铁科技产业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助推中南建院揭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心”,建立全球首个“无图数字建造联盟”,探索绿色智慧低碳城市设计建设新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绿色、智能、高效的解决方案,引领了城市建设的新潮流。

在低碳场景建设上,武昌区更是率先垂范、有序推进。在全市率先启动全区115家公共机构能源托管工作,已有46家基本完成节能改造,有效降低了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积极推进中北路低碳示范街区建设,完成碳汇大厦、长城汇2栋低碳楼宇打造,节能率达15%以上。同时,低碳机关、校园、社区、景区(公园)等场景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生活场景体系。此外,推动碳普惠个人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在全区推广应用,与低碳场景建设紧密结合,从低碳生活端推动场景落地。目前碳普惠平台用户已达170万人次,用户规模位列全国第一梯队,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低碳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家家企业的入驻、一栋栋楼宇的崛起,见证了武昌区以“绿”为笔,在长江之畔绘就的高质量发展生动图景。武昌区的实践充分印证了含“绿”量就是含“金”量的发展哲学,绿色发展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武昌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优化绿色智能船舶和“双碳”经济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完善低碳场景建设,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武昌区最鲜明的底色。相信在绿色引擎的强劲推动下,武昌区必将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更多的武昌智慧与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亮(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区政府办)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