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生态武昌,令人向往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23:2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大江大湖大武汉,江流贤胜武昌城。这里不仅是一座有着1800年建城史的千年古城,更是一座勇闯新赛道、拥抱新机遇的活力城区。作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武昌区近年来聚焦“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建设,抢滩布局双碳产业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碳汇大厦为引领,襄阳大厦、天风大厦等楼宇为集群的双碳产业布局,“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正加速成型,目前武昌区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冲刺的号角,一幅以制度为笔、科技为墨、全民参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治理,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的制度护航。武昌区深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要的是扛起那份沉甸甸的绿色责任。这份责任,铭刻在“党政同责”的庄严承诺里,让生态文明工作不再是“软任务”,而是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不低于20%的“硬杠杠”。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如同一把把精准的标尺,丈量着为官一任的生态政绩,确保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践之于行。这份责任,更体现在河湖长制的深情守护中。从巡司河畔的步履不停,到沙湖港边的日夜呵护,河湖岸线保护率、水质达标率,早已不再是冰冷的考核数字,而是河湖长们心头沉甸甸的牵挂。“一河一策”的精准治理闭环,是武昌人对母亲河最深情的告白,也是对一泓碧水最长情的守护。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生态修复与保护面临独特挑战。武昌人坚信,智慧是解锁绿色未来的金钥匙。街道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星罗棋布,VOCs走航车如同敏锐的“嗅觉猎手”,实时锁定隐匿的污染源;智慧水务平台汇聚数十万条排水管网数据,让湖泊的每一次“呼吸”、排口的每一次“脉动”都清晰可见,监管无死角,污染无处遁形。建筑工地推广低VOCs涂料,空气中少了刺鼻的味道;新能源环卫车、公交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成为流动的绿色风景线。就连垃圾分类,也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程追踪,让环保“新时尚”更智能、更高效。智能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与生态共舞的精灵,它让守护家园的力量更强大,让绿色发展的道路更宽广。

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归根结底是人与城的和谐共生。武昌区深知,唯有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最动人的风景。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激励着企业走上清洁生产的康庄大道。紫阳湖水生态馆、沙湖人工智能运维基地,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市民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的“绿色课堂”;一草一木皆被珍视,连古树名木都拥有了专属的数字化保护档案,也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在互动体验中种下绿色理念的种子,把环保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从“省级示范”迈向“国家示范区”,武昌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深情。这深情,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与呵护;这深情,是对百万武昌人民健康福祉的承诺与担当;更是对子孙后代碧水蓝天的期许与馈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文毅(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区政府办)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