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厕所虽小,却照见城市温度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3日21:1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8月11日,武汉首座“潮汐公厕”亮相,获得广泛好评。这项被称作“潮汐式”的创新设计,精准回应了公共服务中长期存在的供需矛盾,展现出城市治理者对民生细节的敏锐洞察。

这座公厕始建于90年代初,位于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在旅游高峰期时日均人流量高达2000人次。因厕位少、男女厕比例不合理,排队现象严重。升级成潮汐公厕后,这座公厕多了6个无性别潮汐厕间,能根据人流量动态调整男女厕位比例,蹲位容量可增加约70%,高峰时段等待时间能缩短一半以上,有效缓解男厕没人、女厕排队的问题。

“潮汐公厕”的智慧,远胜于单纯增加厕位的笨重投入,它巧妙拨动了资源配置的杠杆,使固定厕位如“潮汐”般随人流量涨落而灵动涨缩。“潮汐公厕”的创新,所承载的远不止是缓解如厕难题的实用价值。比如,公厕外观采用灰砖白墙,与龟山自然景观和谐融合,新配备母婴护理台、儿童洁具、老年人扶手及紧急呼救器,盲道延伸至公厕内部,外围增设休憩长椅、遮阳棚。这些设施细节都映射着对特殊群体细致入微的体察。而“城市驿站”功能的拓展,则更将服务从解决单一生理需求,延伸至休憩、充电等多维便民领域。一厕之微,却可窥见城市向人本价值回归的诚意,让人触摸到服务者手心传递的暖意。

这种治理智慧的延伸,正在重塑城市的每个角落。从潮汐式公厕到可调节的斑马线,从动态调整的公交班次到智能响应的照明系统,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开始具备“感知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真正的城市温度,不在于宏大的建筑或耀眼的口号,而蕴藏在街角巷尾的细微创新中,体现在对每个个体需求的尊重与回应里。

当晨曦中的长江大桥迎来第一批行人,改造后的公厕正以灵动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这座建筑不会说话,却用可移动的隔板讲述着城市治理的新故事。好的公共服务,既要像长江水般包容奔涌,也要如桥头风般灵动体贴。这种将刚性制度与柔性关怀相结合的智慧,正是现代城市治理最动人的注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颖(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珞珈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