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五首之区”勇争先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3日23:4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日前,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在报告中的“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上,武汉市武昌区再进一位,跃居全国第40位,连续六年稳坐湖北省城区经济“头把交椅”。不仅如此,该报告将武昌区作为“十五五”期间百强区发展新趋势的典型案例,分析了武昌依托服务型制造与产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赋能企业,推动城区发展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新路径。“全国第四十”的座次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更具启示性的起点,武昌究竟做对了什么?

“赛迪百强区”榜单,历来被视为观察中国城区经济格局的重要窗口。其坚持“双门槛”(GDP>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并综合23项指标,从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区域能级和共享发展五大维度精准描摹城区竞争力。就今年而言,湖北省共有10个区上榜,总数居中部首位、全国第五。在湖北包揽百强区中十席的耀眼成绩单上,作为“五首之区”,武昌正以蓬勃的产业动能和创新活力,吸引着更多目光。当“进位”成为武昌发展历程中的常态,这份发展答卷背后,是2025年上半年GDP突破千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0亿元的奋进轨迹。

排名的进位,本质是发展范式的升级。武昌的硬核实力,首先投射在坚实的经济基本盘上——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002亿元,同比增长5.0%。尤为耀眼的是其深厚的“双碳”产业根基:全国唯一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承载地,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获评“2022年度十大绿色发展案例”,率先建成华中地区首个碳普惠线上平台“武碳江湖”,形成覆盖碳交易、碳评级、碳信用、碳核算、碳基金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在衡量区域消费活力与经济韧性的社零额上,武昌区亦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今年上半年社零额达430亿元,规模全市第一,增速连续26个月领跑全市。

这份“六连冠”的殊荣,绝非偶然。作为湖北的产业大区,武昌深谙“沃土育良木”的道理。今年初,武昌旗帜鲜明地提出“举全区之力做好企业服务”,持续深化“零号员工”制度并提供全周期伴随服务,这正是政府躬身入局、甘当企业“合伙人”的生动实践。走进武昌的产业园区,能触摸到湖北制造的强劲脉动。数据显示,武昌区2024年新增“四上”企业210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形成了以数字经济、双碳经济、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近五成,撑起了武昌经济的半壁江山。

在新质生产力布局上,武昌区也展现出卓越的前瞻性。浪潮云、保伦电子两大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华中总部先后入驻,促成湖北省大数据集团、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项目落户;围绕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和武汉大学,完善功能配套、优化创新生态、培育科技企业,大力建设中科·武大智谷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加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积极探索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优势,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集聚400余家涉碳企业、产业空间100万方,区域总营收突破100亿元……这一系列举措,如同一个个强力引擎,驱动武昌经济列车高速前行。

赛迪榜单上的全国第40位,对武昌而言,是新的起跑线。从“楚天文脉”到“数字高地”,从“传统制造”到“双碳先锋”,武昌区以六年进位的实绩,诠释了“五首”精神的内涵。面对“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武昌区正以“择高而立、向上而行”的战略定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为支点建设注入更强劲的“武昌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慈镁(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