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黄陂有“黎”,岁月留痕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6日09:27 来源: 荆楚网

在武汉黄陂的文旅图谱中,“黎黄陂”这一名字始终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这位两任民国大总统、三任副总统的历史人物,不仅是黄陂人嘴边亲切的“老乡”,更理应成为当下黄陂向世界展示地域文化厚度的一张“活态名片”。

“黎黄陂”这一称谓,本身就是最好的地域认同。即便身居高位,黎元洪始终以“黄陂人”自居,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至今仍能引发黄陂人的共鸣。他为家乡创办前川中学(今黄陂一中)的义举,让百年后的学子们在课堂上仍能触摸到先贤反哺桑梓的温度。而黄陂大地上留存的黎元洪广场等印记,则是这份联结最直观的载体。

更值得铭记的是他在历史转折中的担当。武昌首义的炮火中,他被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为新生的共和政权注入稳定力量。孙中山称他为“民国第一伟人”,不仅因他的地位,更因他在时代洪流中对共和体制的坚守。这种兼具乡土情怀与家国担当的精神,恰是黄陂人精神基因的生动注脚。

评价黎元洪,需放在军阀混战的特殊语境中。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在贪腐成风的旧中国,这份操守如清流般可贵;但缺乏兵权的“软弱”、府院之争中的无奈,也让他成为争议焦点。然而,正是这种“多面性”,让历史人物摆脱了脸谱化的标签,变得可感可触。

我们不必用今天的标准苛求前人,更应看到他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始终试图维护共和制度的努力。这种在局限中坚守的底色,恰恰为当下提供了审视历史、观照现实的镜鉴。任何时代的前行,都离不开在复杂语境中坚守初心的勇气。

将黎元洪作为黄陂的文化名片,不是为了拔高,而是要让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黄陂一中可依托校史资源,设立“黎元洪与近代教育”专题展区,让家乡学子在课本外读懂先贤的教育情怀;黎元洪广场周边可串联故居遗迹,打造“近代名人故里”研学线路,与木兰文化形成“刚柔相济”的文旅矩阵,让游客在山水间触摸历史文脉。

更深远的是精神的延续。如今华师分校落户黄陂,而华师校园内的黎元洪衣冠冢,恰似一种跨越百年的呼应。从他当年重视教育、反哺家乡,到今天黄陂吸纳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区域发展,这种精神的传承,正是历史人物“活态价值”的最佳体现。通过纪录片、情景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透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才能让“黎黄陂”的故事走出地域,引发更广泛的情感共鸣。

黄陂的魅力,在于它既有木兰文化的巾帼豪情,也有黎元洪代表的乡贤担当。让“黎黄陂”这张名片亮起来,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地域文化自信的彰显。当游客走进黄陂,不仅能欣赏山水之美,更能透过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读懂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这,正是“黎黄陂”作为文化名片最珍贵的价值。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超越(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

责编:陈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