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以法治之光,护见义勇为之火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6日09:25 来源: 荆楚网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不久前,第15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隆重表彰了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含群体)82人,其中21人英勇牺牲。他们是人群中普普通通的校车引导员、电工、渔民,只是千万平凡人中的一员,但当危险骤然降临,直面生死决择时,他们用无畏的勇气挺身而出,坚守了善良与正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内核。

平凡成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这些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闪耀着平凡人最动人的光芒。他们虽然年龄有别、职业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和不法侵害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这些凡人英雄用勇气与担当诠释了“见义勇为”的千钧重量,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力传承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见义勇为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全国依法依规确认见义勇为行为超过3万例、见义勇为人员近4万人,其中因见义勇为牺牲人员近500人、致伤致残人员近700人。在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见义勇为工作,让见义勇为成为新时代社会风尚,汇聚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强大正能量。

翻开历史典籍,路见不平、拔刀相救、见义勇为、挺身而出、雪中送炭、守望相助,这一个个成语典故包含着古人对于“善行义举”的朴素理解。见义勇为是高尚义举,一直为人民群众赞扬和推崇。然而,近年来“扶不扶”“救不救”成为困扰民众的思想顾虑,一再刺激着公众神经。见义勇为权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保障帮扶不及时不到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形时有发生。解决好这些问题势在必行,时不我待。否则,就会助长“见义不为”“见危不救”的不良现象,纵容社会歪风邪气的滋生。这一切都警示我们,社会需要见义勇为正能量。

见义勇为是具有文明共识的社会义举,善行善意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此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地方政策法规体系,确保见义勇为人员在医疗救治、伤残抚恤、就业援助等方面得到切实帮助。要拓展长效关怀机制,让他们生活有保障、困难有人帮、未来有希望。如今,在全国多地,这样的保障正在从计划走向实践:江苏为见义勇为致残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推荐适配岗位;广东将符合条件的见义勇为家庭纳入住房保障优先名单;河南为牺牲人员子女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助力见义勇为英雄子女完成学业……为见义勇为者保驾护航,一起保护见义勇为行为,为好人“撑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刑法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个方面,为见义勇为者撑起“保护伞”;民法典专设“好人条款”,就“好意施惠”“紧急救助”作出明确规定。2025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更将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法规纳入预备审议项目。全国各地积极推进见义勇为地方立法,切实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通过为见义勇为英模提供保障住房、特困救助、商业保险等,让关爱措施实实在在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见义勇为英模和家庭。以法律的名义褒奖勇者厚待英雄,用法治的力量引导公众向上向善。如今,在法治守护下,见义勇为正焕发新时代光彩,万千萤火正汇聚成闪亮星河。

当英雄们不再为生活发愁、不再因伤残无助,当“不让好人吃亏”成为社会共识,相信那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就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导更多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让每一份源自本能的善念,都能在法治和制度的滋养下,化作见义勇为的磅礴力量,筑就守护人间大爱的坚实堤坝。

以良法护善举,用善举促新风,让见义勇为精神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生根发芽茁壮生长。新时代新的征程,需要更多榜样的激励,以英雄模范的力量影响人、感染人、带动人。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社会新风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更加强大的正义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灿(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

责编:陈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