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树下,十几张居民自带的板凳围成圈。“亭子边种灌木遮阳!”“健身区铺地垫防硌!”“花园多装监控保安全!”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虹顶家园小区的“板凳议事会”上,大伙儿把烦心事、金点子一股脑儿倒出来。社区书记当场能拍板的立刻解决,需协调的承诺限期反馈。这场“板凳议事会”,谈出了民生诉求的回音,更谈出了居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板凳议事会”的生命力,源于它直击群众的急难愁盼,激活了“遇事好商量”的内生动力。 它脱胎于熟人社会的议事传统,形式灵活、门槛极低,天然契合基层百姓“遇事好商量”的朴素习惯。无论是修路架桥的公益事,还是邻里纠纷的烦心事,居民们无需正襟危坐,在熟悉的环境里就能畅所欲言,意见表达更真实、更充分。这种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协商形式,有效破解了正式会议可能存在的“不愿说”“不敢说”“说不到点子上”的困境,确保了协商议题真正来自群众、贴近民生。
然而,自发协商的“星火”要成“燎原之势”,关键在于制度化保障,让“议”有结果、“事”能落地。 自发不等于无序,这种扎根生活的民主实践也需规范化护航。否则,热热闹闹议完,若缺乏有效的意见吸纳、反馈和落实机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只会消磨群众热情,沦为形式。必须将群众在“板凳”上提出的“金点子”、反映的“真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转化为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或具体的治理方案。例如,明确议事代表产生方式、规范议事流程、建立议题收集与分级处理机制、落实结果公示与执行监督制度,确保“议”有质量、“事”能落地。这需要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引导员”和“服务员”,搭建起连接“板凳”与“案头”的制度桥梁。
推动“板凳议事会”深度融入治理体系,方能释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效能。 它绝非孤立的“盆景”,而应成为基层治理链条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它是汇聚民意的“源头活水”,为上级决策提供最原汁原味的民情参考。另一方面,它更是政策法规落地的“润滑剂”和“助推器”,通过平等对话、释疑解惑,将“自上而下”的要求转化为“自下而上”的共识与行动。浙江桐乡的“三治融合”、河南邓州的“四议两公开”等成功实践,都证明了将群众协商成果有效嵌入村务决策、管理、监督全过程的巨大价值,真正实现了“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
让更多“板凳”围出民主的同心圆,关键在于珍视并升华这份源于群众的智慧。用制度保障将“家门口的议事”规范化、常态化,使其真正融入治理血脉。当每条板凳上的声音都被认真倾听、有效转化,当“商量着办”成为破解基层难题的金钥匙,“全过程人民民主”便从宏大叙事,化作亿万百姓“舒心生活”的坚实基石,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最深厚的根基和最澎湃的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东升(武汉市洪山区)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