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湖北多地遭遇强降雨袭击,江河湖库水位持续上涨,防汛形势严峻。各地全力以赴高效处置险情,成功紧急避险1601人,4万名救援队员已整装待命、严阵以待,全力守护江河安澜与群众安全。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更要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防汛救灾不是蛮干,而是要在细节处见真章,在精准上求实效,唯有下足“绣花功夫”,才能织密人民生命财产的“防护网”。
防汛如御敌,贵在未雨绸缪。湖北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气象部门提前发布强降雨预警,水利部门动态调整水库泄洪流量,应急队伍24小时待命,这些举措背后是科技支撑下的精准预判。如今,卫星遥感、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广泛应用,让防汛从“凭经验”转向“看数据”,从“被动应对”升级为“主动防御”。
精准施策,关键在因地制宜。湖北地形复杂,山区怕滑坡,湖区怕内涝,城市怕渍水,不同区域需“对症下药”。宜昌依托“智慧水利”平台,实时监控山洪灾害点;武汉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缓解城区排水压力;黄冈对重点圩垸实行“一圩一策”,全力保障安全度汛。这恰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防汛也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粗放式应对只会贻误战机,唯有细化到每一条街道、每一处闸口,才能避免“小患酿大灾”。
责任落实,重在“最后一公里”。预警再及时,方案再完善,若执行打折扣,一切等于零。防汛是要把责任压实在每一次巡堤查险中,体现在每一袋沙包垒筑上,只有人人绷紧弦、处处铆足劲,才能筑牢“铜墙铁壁”。
长远之计,在于统筹发展与安全。防汛不能止于“应急”,更要谋划“长远”。近年来,湖北投资千亿元推进水利补短板工程,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建设泵站,既治标更治本。与此同时,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灾后重建绿色通道畅通,让群众吃下“定心丸”。我们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优解。
风雨无常,人间有情。从98抗洪时“人在堤在”的誓言,到如今“智慧防汛”的革新,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初心。下足“绣花功夫”,以科学精神、系统思维和务实作风,将每一针每一线落到实处。当我们以精准之策应对汛情,以敬畏之心守护家园,就一定能迎来“风雨过后见彩虹”的明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崔栋(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