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消费旺季热度攀升,文体盛事成为多地消费支点,由此催生出“票根经济”,即以一场体育或演艺活动的票根为媒介,联动周边餐饮、住宿、旅游等多领域消费齐增的现象。
“票根经济”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文体活动的单一消费框架,承载着文商旅融合的新业态,且具有独特的乘数效应,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无锡苏超赛事推出“一票欢购”,苏州黎里古镇开展“以票换票”,武汉李荣浩演唱会引燃“湖北有礼”……一纸票根纷纷化身“一城消费券”,撬动多场景打折优惠,推动观众由城市过客转化为消费留客。同时伴随消费券优惠的扩散,商家各出奇招,竞相推出数字娱乐、互动体验、城市漫步等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模式,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可能。
但“票根经济”的本质仍是短期注意力经济,火爆背后,也潜藏着可持续的隐忧。一方面,“票根经济”高度依赖热门IP与短期流量,潜藏着诸多不稳定性。IP热度决定消费规模,粉丝流量左右消费波动。如果缺乏持续的吸引力,流量退潮后,相关消费链条便会断裂,过气产品面临无人埋单的困境。另一方面,“票根经济”同商户配合度密切相关,随着文体领域红利到期,商户的参与度可能衰减,造成消费服务后继乏力,“票根经济”的短期繁荣极易沦为泡沫。
要使“票根经济”跳出“赚快钱”的思维窠臼,功夫还得下在城市发展“里子”里。票根是流量入口,也是城市经济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短期消费拉动,更在于优化市场秩序。以公平竞争促经营规范,以行业自律促品质提升,以权益维护促消费信心,政策发力正着力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实践证明,兼顾热度与秩序,经济才有长远生命力。
消费升级趋势呼吁文体产业在地化、常态化运营。“票根经济”作为小众文化,正契合了个性化的消费升级趋势。但在追逐爆款以外,消费者更渴望有深度、有归属感的消费产品。要稳固消费市场,商家必须从依赖单场次演出赛事,转向建立固定文娱场所,从依赖外来IP热度,转向发掘本土文化内核,从而形成不可替代的文化氛围和符号,为文商旅产业发展培养稳定受众。
以民生为锚,才是持续“热度”。过去,我们常认为流量即收益,但长期看来,民生获得感本身就是持久消费力。从票务引流到物价平抑,从场景优化到设施完善,从商户补贴到资源整合,“票根经济”的最终受益者应是消费者与城市居民。这些举措看似分散发力,实则聚合于民生获得感这一原点,从民生需求中寻求点燃城市消费的长久之火。
“中国经济之新,在于不断打开新空间、挖掘新潜力”。“票根经济”等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前路漫漫,但方向已然明晰,以政策规范为牵引、以在地文化为灵魂、以民生需求为基石,方能使让“流量”成“留量”,让经济发展活动勃发奔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黎羽裳(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民权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