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8月19日举行。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持续繁荣文旅市场,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这一关键支撑,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文因城而兴,城因文而盛。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深植城市方方面面,沉淀为不可复制的记忆符号和标识,彰显着城市独特的气质。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就是要延续城市文脉,让“活起来”的历史文化赋能城市发展。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有更高的期待,渴望更优美的人文环境、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更丰富的文化活动。因此在文化服务供给中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分类施策、精准供给,将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基因融入公共服务与日常生活,让文化浸润在细微之处。同时,也要整合各方资源,依托新文明实践站等载体,推动优质文化下沉,实现文化为民。
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与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与集体记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武汉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坚持 “修旧如旧”原则,对咸安坊、昙华林等一批历史街区实施系统性保护和微改造,下足“绣花”功夫,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貌与街巷肌理,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注入品牌建设,融入过早文化、码头文化等一批“在汉”文化,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彰显城市特色气质、滋养市民精神生活的活态载体。
文化不仅是精神资源,更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文化已与旅游、商贸、工业、体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城市业态创新、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的核心要素。要让文化优势真正能转变为发展势能,一方面要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利用VR、AR等技术让文物和非遗“活起来”。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推出更多研学游、工业游等多元融合产品,以文化这池春水激活消费新气象、释放产业新动能。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守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市民记住乡愁,更能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武汉正以文化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的全面跃升,书写着新时代英雄城市的文化传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邓晓燕(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道)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